日期选择 logo

2024-06-16 第27,99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理论/智库

江南新民俗: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融合

       ■ 王晓静 吴嘉怡
      
       江南新民俗是江南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不仅生动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时代特征,更是地方认同和文旅融合的新型物质载体。为更好推动江南新民俗高质量发展,应注意避免主题雷同,互相因袭;强化政府引导,吸纳多方力量;重视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民俗文化作为历史长河中孕育而生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更随着时代的脉搏而不断进化与创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新的民俗形式和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民俗”不仅映照出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更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江南新民俗的三种类型
      
       江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新民俗的孕育与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吸纳和融合现代文化新鲜元素为主要形式的新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江南新民俗覆盖庆典、艺术、社交和娱乐等多个领域,根据其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程度,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传承类新民俗。这类新民俗是对江南传统习俗的延续与发扬。它们在保留传统民俗活动精髓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文化需要。尽管在形式上可能有所创新,但其核心精神和文化内涵依然深深植根于传统。如上海豫园的仲春花朝节便是借鉴古代江南地区广受欢迎的“花神节”“百花生日”传统习俗,而扬州的万花会则是宋代扬州万花会的延续,是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巧妙结合的典范。
      
       第二,转化类新民俗。这类新民俗并非直接源自某个具体的传统习俗,而是在吸收和借鉴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新的文化元素,创造出的新型民俗形式。如上海南汇的桃花节与“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逛庙会”的民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嘉兴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则是把端午民俗、伍子胥祭祀、龙舟竞渡等内容进行整合创新。
      
       第三,新生类新民俗。这类民俗活动没有直接的历史渊源,而是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全新创造的。如上海崇明的白露骑行活动,源自2019年白露时节的“中荷低碳骑行之旅——迈向可持续性未来”环保主题骑行活动。虽然其形式是全新的,但在新民俗的内容里融入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成为长三角地区新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现象。
      
       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现代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到根脉,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地方认同和文旅融合的新型物质载体
      
       新民俗不仅生动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时代特征,更是地方认同和文旅融合的新型物质载体。新民俗活动通过搭建特定的“情境”,聚集消费者、民俗文化传承者和各类商家,为消费者塑造了一个显性的集体人设,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发展的助力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互动”环节,让参与者不再是单向的表演者或观赏者,而是通过主客体的双向交流,在参与中彼此分享故事,交流情感,建立新的联系,发生情感的共鸣。
      
       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新民俗活动是民族记忆与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为地方认同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江南新民俗活动通过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知识打造了一个个富有江南特色的记忆场,让参与者通过新民俗活动的场景返回历史,构建起一个属于“江南人”的共享的过去,那一刻,仿佛与祖先置身于同一个时空之中,形成了一种“共时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隐藏或边缘化的记忆得以重新被唤醒和激活。
      
       新民俗活动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场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消费场景的构成要素包括消费空间、配套设施、参与人群、活动内容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某些文化活动和文化场景正在从日常生活环境向各种文化体验场所和旅游目的地迁移。这种转变不仅激活了当地的文化生态、丰富了游客的消费体验,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契机,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推动江南新民俗高质量发展
      
       尽管“江南新民俗”是一个新兴概念,但在传播和发扬江南传统文化方面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既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娱乐、文化和社交的需求,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同时也提升了地方的经济效益,是江南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为更好推动江南新民俗高质量发展,应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尊重地方个性,创新主题内涵。江南新民俗的发展应注意避免主题雷同,互相因袭。要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差异化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发掘各自独特的民俗元素及文化精神。如同样以“花”为元素,扬州的万花会可以结合芍药的文化象征,重现四相簪花的传奇故事;湖州的蚕花节可突出桑蚕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轧蚕花”的传统技艺;上海的花朝节则可以复原古时的“赏红”“谈笺”“制花神灯”等传统习俗。各地各自以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内容来吸引游客的兴趣,增强文化体验的地域差异性。
      
       其次,强化政府引导,吸纳多方力量。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基本原则下,应有效发挥政府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如可以通过政府牵头设立“新民俗活动专项基金”和“新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等,整合多方力量,为地方的新民俗活动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也可以通过各项支持政策,如减免税收、降低融资门槛、保护知识产权、简化审批流程等具体措施,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和管理模式。
      
       最后,重视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为增强新民俗活动的文化吸引力和社会认同感,需提升新民俗活动的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细化操作流程,对各类新民俗活动的主办方进行资质审核与监督管理,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文化价值得到保障;对于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建立健全的市场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对于偏远或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活动承办地区,应提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