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自己的浴室》剧照。
李建强
对于2023年的欧洲电影来说,因为拜好莱坞编剧罢工、生产进度受挫之赐,也许可说是“加速度恢复”的一年。在疫情中度过了艰难的三年后,市场出现了新的转变,不仅票房得到一定增长,而且电影院有了更多的空间放映艺术电影、小电影和本土电影;中老年观众也在重新集结、返回电影院。这些表现,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们看到了西班牙2023年拍摄的新电影《一间自己的浴室》。笔者并不确切了解这部影片在西南欧洲本土的市场成效,但可以肯定,它在欧洲电影的恢复之年面世,并被选送参加“金爵奖”的主竞赛单元,这一切看来都不是偶然的。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年过六旬的安东尼亚本是一位模范家庭主妇,她的日常无非是洗衣做饭,整理内务,每天起早贪黑,整日忙忙碌碌,为丈夫提供可口的一日三餐,也为家庭奠定和谐的滋味氛围。对于这一切,安东尼亚已习以为常,丈夫奥博托更是置若罔闻。然而,突然有一天,安东尼亚发现了自己的特殊嗜好:对浴室写作情有独钟,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一多少有些恣意怪诞的行为既为她带来了心灵的释放,也为她单调乏味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人的形态面貌为之一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安东尼亚终于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活成了精神的神仙。看着她骑墙跨板地窥视人群,神秘兮兮地走进一家家隔壁邻居的浴室,时常坐在马桶盖上忘我地奇思异想、挥笔如麾,我们几乎忍不住要笑出声来。
应该说,编导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在近似魔幻的叙事铺展中,揭开了现代老年生活的多棱镜。家庭成员之间的罅隙在所难免,只是由于“视觉的瘫痪”而常常遭到遮蔽。所幸,丈夫奥博托倒并不如是蒙昧愚笨。面对安东尼亚的变化,奥博托由诧异而警觉,由无奈而伤感,由怀疑而恼怒。影片纡徐从容地展示了家庭生活的这些纹理。接踵而来的持久矛盾和剧烈冲突更是令人忍俊不禁:奥博托断然将男帮工鲍勃赶出家门,无故追打提供浴室方便的邻家青年,煞有其事地训斥妻子的朋友孔奇,最终与爱妻一言不合、反目为仇——夫妻生活由此陷入危机。
有的评论说,导演露西亚·卡萨尔·罗德里格斯关心女性的生存境遇,创作了一部为女性张目的女性主义影片。这当然没有错。但是,作为一位上了年纪的观众,我还看到了影片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如何充分理解和尊重各各不同的老年个性,这种理解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不计条件的。众所周知,因为自然规律的作用,老人们慢慢退出了社会工作岗位,家庭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港湾,一些人为应对枯燥和单调还慢慢生成了自己的癖性和嗜好。它们可能是“一间自己的浴室”,也可能是与老友交往、四处交游、埋头写作……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丰富老年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
现在的问题是,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生活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且不说他者对于老人常常产生误解,老人本我之间的包容理解也常常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难题。这其实是一个带有世界性普适性的共同问题。但是由于市场的商业性作祟,电影很少主动将它们作为主题来表达(因为电影主体观众是20—35岁的青年群体)。
实际上,电影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群众性,甚至可以说是全民性。电影从十九世纪末诞生以后,几乎成为世界大众共情同乐的主要艺术形式。但不知何时起,电影慢慢演变成了青年人的专利,个中的原因相当多元和复杂,且全球几无例外。不幸的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并没有让这种状况得到改善,反而由于影像传播矩阵的构筑,进一步扩大了年龄壁垒,把中老年观众挡在了电影院的门外。
以我国为例,2022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8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9.8%)。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5.2亿。老年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老年人精神艺术生活的相对匮乏,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但是,中老年观众题材内容的影像观照尚缺少充分重视。市场大数据和票房算法的加持,更是让这种倾向得到进一步强化,市场上适合老年人观看的电影题材一直较少,影院的设施建设、购票服务、价格机制和时间安排等也跟不上老人的实际需要,因此老年人走进影院的概率一直较低。
同时,由于过分依赖人工智能和数据算法,学界和业界对于老年观众市场的变化也不甚了了,对老年观众影像喜好的研究几近空白,一些地方曾出台吸引老年观影的优惠措施大都无疾而终,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空转和循环。
而罗德里格斯不仅敏锐地感受和提出了这个属于世界性的共同话题,而且试图认真对待和解答。影片的后半部着意留出足够的篇幅,让一度自矜的奥博托富有层次地省察反思,直至主动地跨进“浴室”,与安东尼亚互诉衷肠、重归于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终须心药治。”这个明朗温暖的煞尾,像一股清风,也是一种示范,锚定了人类社会共性共情共鸣的潜命题,提示全世界对于现代老人的精神生活给予更多的悉心观照。由此,让这部算不上“鸿篇巨制”的西班牙“小电影”,便具备了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何况它既魔幻、又现实,既戏谑、又耐看呢?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