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11 第27,98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读书

当Art Deco与虹口相遇

——读尔冬强《虹口装饰艺术派》

《虹口装饰艺术派》尔冬强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 陈寒松
      
       对于上海历史与文化爱好者而言,尔冬强的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近20年前出版的《上海装饰艺术派》,以南昌路阿斯屈来特大楼上令人震撼的巨大Art Deco雕花为封面,打开了上海的Art Deco世界。如今,这本全新的《虹口装饰艺术派》,再一次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书中那些尔冬强多年来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文献与物件,将Art Deco在上海的认知复兴推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展示了Art Deco风格里的上海表达。
      
       或许是因为《上海装饰艺术派》中涉及的建筑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如今被昵称为“梧桐区”的衡复历史风貌区及其周边,以至于很多人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仿佛Art Deco只属于“梧桐区”,彼此之间互为映衬,传达出关于上海的一种意象。虹口,地理上远离“梧桐区”,物理上也并不都是梧桐树与洋房公寓,气质上更市井更接地气,似乎与Art Deco这样自带洋气属性的风格“远开八只脚”。因此,本书将“虹口”与“Art Deco”作为两大母题进行并联,令人眼前一亮。与面貌上更显同质化的“梧桐区”相比,Art Deco在虹口不仅出现在大型公共建筑如原工部局宰牲场、新亚饭店,以及摩登公寓如河滨大楼、长春公寓等,它还可以深入到寻常市民生活的里弄,出现在石库门的门头上、弄堂口过街楼的立面上、新式里弄小巧阳台的精致铁艺上……书中出现的一帧已被拆除的东余杭路598弄集贤里弄口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顶部雕花呈放射状的波浪纹线条像是抽象化了的日光穿透云层,立面上呈三角形突出的部分形成了一处时髦又富有情致的小巧内阳台,下部逐级收缩像倒挂的金字塔,与弄口的拱券互为几何对话。或许是由于环境的强烈反差更强化了Art Deco风格想要表达的某种恣意生长且更自由随性的美,这在上海旧式石库门里弄的营造中,既是大胆的应用,亦是Art Deco风格感召力的体现。
      
       尔冬强关于虹口Art Deco田野调查的另一大成果,是书中占据了近一半篇幅的大量日常生活的实物物件与平面设计,大到木器家具,小到台钟墨水瓶;上至书刊封面商品广告,下到糖纸发票,反映出Art Deco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渗透,以及由此而来的富有创造性的再生产。书中有两张糖纸,明显来自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设计,但线条与配色间处处透露出Art Deco的影子,可见即使在一个通常被认为是去装饰化的时代,Art Deco也早已融入审美,它并未完全断裂,而是延续至今、历久弥新。
      
       尔冬强的虹口Art Deco田野调查源于虹口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是苏州河经由黄浦江流向更广阔海洋与外部世界的出口,也是外部世界从黄浦江驶入并登陆的港口,因此具有门户意义。不止于此,虹口还有自己的内河水网,它连接更为广义的上海、江南以及中国。因此,尔冬强从虹口港边开始的田野调查,后来竟一路向南抵达了广东梅县的松口港,那里是曾在上海虹口求学并经营事业的建筑师刘既漂的故乡。从上海走向巴黎深造的刘既漂参与了1925年巴黎装饰工艺博览会上中国馆的设计,这或许是中国元素和Art Deco的首次惊艳结合,由此开启了一场二者兼容并蓄的旅程。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在上海的一些老建筑上看到用Art Deco风格呈现的鹤、松、云等传统中国元素的装饰细节。刘既漂回国后还主持设计了1928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场馆,书中有一张西湖博览会教育馆外观的老照片让人眼前一亮,其造型像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如此看来,现在叫做中华艺术宫的那座建筑,是否是Art Deco装饰艺术的一种延续,或者是其在当代上海的又一种复兴?我想,尔冬强虹口田野调查的视角与方法论及其衍生出的丰富成果,显然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间和超越界限的管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