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09 第27,98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以技术之力畅通碳中和之路,以赋能之效加速接轨国际

上海四方合力“碳”寻绿链

本届碳博会更加聚焦“绿色供应链”。从能源到加工制造再到销售物流,现场展示的减碳技术已基本覆盖了经济最前端到最末端的所有环节。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在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温室气体的核算体系将碳排放分为范围1、2、3,由企业运营层面的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碳中和的覆盖面渐次扩大,难度和挑战也越来越高。
      
       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昨天落幕,4天展期中,企业对于范围3的探讨和关注日益增多。记者了解到,上海的企业、高校、机构、政府正形成合力,以技术之力破解碳中和之路上的“绊脚石”,以绿色之链推动供应链转型,以赋能之效加速与国际接轨,“碳”寻绿链的上海实践。
      
       “碳”寻技术之力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生产力的迭代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引擎。每一轮产业变革,都是摆脱对传统能源依赖、以科技创新探寻新型能源的过程。实现“双碳”目标,新质生产力的角色越发关键。
      
       此次碳博会上,企业的一个共识是,以创新科技颠覆原有技术路径,找到最佳减碳路径。徐汇中心城区“藏”着世界上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从投运到满容量运行,这条总长1.2公里的超导电缆刷新了全球商用超导输电工程最大实际运行容量的纪录。
      
       纪录的背后,是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国家电网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超导电缆是一个开发难度极大的多学科复杂系统,横跨常温到零下100多摄氏度,敷设好后加入-196℃的液氮,使其直流电阻为零。虽然技术难度高,但它可替代4到6条相同电压等级的传统电缆,节省70%的地下管廊空间,“工程顺利运行约2年零5个月来,减少电能损耗54.4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17.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4吨,帮助电网向绿而生。”
      
       绿色生产力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促进产业绿色化,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作为一家“体型庞大”的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如何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控量?去年,上海电气旗下电气数科打造了基于“星云智汇”的能碳双控数字化平台,融合容器化与虚拟机的虚拟化技术、提取能源负荷特征的场景缩减技术,构建领域驱动统一语言的工程制图设计,目前,这一能碳双控平台已在多个项目中落地,利用数字化创新技术助力实现零碳目标。
      
       “碳”寻绿色之链
      
       走向碳中和的路上,企业会在绿色循环的“链主”和“链上企业”之间反复横跳。
      
       从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的维度来定义,佛吉亚算是链主企业。▼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参照范围1和范围2的目标,我们预计年内可达标。”佛吉亚中国区运营副总裁李丽说,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在2030年实现范围3的目标,即在更大的“绿色之环”上推动产业链减排。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困难多种多样,尤其是当业务仍处在增长曲线中,企业要做到碳排放净减少,就需要付出双倍努力。
      
       作为“链主”,佛吉亚上个月首次在中国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在2027年内部减排80%,并接受EcoVadis在环境、道德、可持续采购等方面的评估,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份评估将在报价方案中体现出来。“我们在组织、采购、物流等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以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同时,作为汽车零部件巨头的佛吉亚,则是整车厂商的“链上企业”,需要满足来自上游企业的“双碳”需求。“国内外整车厂商的要求不尽相同,时间节点也有差异。”李丽说,走得超前些的企业,提出了更“苛刻”的减排目标,供货的工厂就会先行低碳化改造,再慢慢推广至更大范围。
      
       一条条“绿链”环环相扣、相互交织,螺旋式推动整个产业链、价值链变“绿”。此次碳博会期间,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揭牌成立。立邦中国可持续发展办公室负责人汤若玲透露,去年,立邦中国自身运营碳排放量较基准年下降6.85%,当下企业正为31家供应商开展ESG培训,并参与到客户的“灯塔工厂”建设中,加速全价值链碳中和进程。
      
       市发展改革委环资处处长郭建利表示,要以CN100链主联盟为纽带,以市场驱动为牵引,有效助力重点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寻赋能之效
      
       在绿色低碳的上海实践中,政府部门在建立健全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通关键“痛点”,帮助一条条“绿链”加速与国际接轨。
      
       此前,市场监管部门在走访中发现,不少钢铁、铝、电力等领域的企业反映,全产业链碳排放核算总是“算不准”“不权威”,这使得企业在出口时容易面临“碳关税”,为此,市市场监管局决定启动上海“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认证处处长田义龙介绍,这项认证可使产品从生产、贮存、运输、流通直至报废的碳排放都“有迹可循”。“这样一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体检报告’,将促进企业更好规划产品生产模式,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考虑到“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工作手势,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编制了相关通则,并配套发布钢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重点出口产品以及家具、民生消费品等首批11项产品类别规则(PCR)采信清单,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国际标准和规则提供保障。
      
       加快上下游和国际间的互认互通,一直是钢铁行业打通绿色产业链的破题关键。基于国际统一标准的环境产品声明(EPD)是行之有效的方式。2022年5月,钢铁行业EPD平台发布,踏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步。欧冶云商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4月,EPD平台已发布96份钢铁产品、21份矿石产品、3份空气分离产品和2份废钢回收服务的EPD,同时推进与国际对等平台的互认,不断提升中国EPD平台的行业公信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钢业企业的绿色低碳实践。
      
       相关报道刊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