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07 第27,98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第十四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今天揭幕

足不出沪看遍全球31国非遗

       本报讯(记者李婷)晶莹剔透的捷克玻璃艺术、色彩斑斓的智利布艺绘画、构思精巧的日本陶艺、异域风情的挪威传统民族服饰、创意组合的法国雕塑……这些极具特色的艺术瑰宝齐聚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今天起亮相第十四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带领观众足不出沪看遍世界。
      
       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展览,过去十三届,在这一文化交流平台亮相过的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超过2000位,为全球各国间开展传统技艺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它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规划项目和《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友城建设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并被列为中国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典型案例。
      
       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活动,本次展览吸引了全球31个国家120余位艺术创作者的180余件作品参展,合力呈现传统工艺与时代同行的新路径、新形式。展厅中,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地域特色的作品引人关注。比如,斯洛伐克艺术家娜塔莉亚·西蒙诺娃用铁锈和色粉在布面上创作的《马背上的约翰娜》,另有一番风味。哥伦比亚艺术家孙莲美的玻璃雕刻作品《麦德林》,黑白色调凸显时尚感。加拿大艺术家伊飞雪的艺术装置《我的祈愿树》由手工剪裁的彩色宣纸组成,灵感源于祖母家旁的那株紫藤花。亚美尼亚、克罗地亚、韩国、德国、罗马尼亚、丹麦、英国、美国等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者纷纷带来创新之作,凸显展览“器惟求新”的主题。
      
       国内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及艺术新锐亦展现其深厚的艺术底蕴与创新能力。他们将核雕、缂丝、金属工艺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承传统之精髓又具现代之韵味的艺术佳作。
      
       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喜的玉雕作品《四灵六合摆件》为例,它仿制良渚文化玉琮形制,造型端庄厚重,体现典型的东方艺术气质;玉琮四周所佩的四枚和田玉印章,均以寓意辟邪护身的四灵为题材设计章钮;底座则采用紫檀木,将传统造船工程的放样技艺,用现代微缩设计技法综合创作。整个作品运用到传统木作、雕刻、缝纫、金工、上漆与现代电脑设计放样等诸多技艺,对设计创作也有较高的要求,传统又不失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志刚的雕漆作品《剔红马头》以刀代笔,在马头上营造出画面云烟缥缈的意境,别有新意。
      
       非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非遗,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愿望。昨天,与展览配套的2024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先期举行,来自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24位专家学者,以“非遗的多元表现及社会参与”为主题,从全球性及地方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和经验。
      
       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本次论坛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已有国家级非遗63项、市级非遗273项、区级非遗近80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94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千名。其中,有19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4家非遗保护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丰富多彩的智慧遗产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涵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