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在敦煌发现世界,在世界寻找敦煌。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已有120余年,文物文献散落世界各地,从早期参与编目、抄录、影照,到如今推进数字化回归,罗振玉、王国维、王重民、向达等中国学人一直没有停止过艰苦的追寻。
有一位学者,1985年起到世界各地寻访稀见敦煌文献,遍及11个国家、48个城市,“敦煌”在哪里,脚步就追到哪里。他就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6月6日,国家图书馆和中华书局为荣新江新作《满世界寻找敦煌》共同主办全球“五国七地”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
“每件文书对我们研究者都非常重要,哪怕只有几个字”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文献被东西方列强的一些“考察者”“探险者”骗取和掠夺,约5万余件敦煌文献流散海内外,被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私人手中。
在书中,荣新江梳理了他40年来在世界各地追寻敦煌宝藏的经历。伦敦、巴黎、汉堡、柏林、哥本哈根、东京、京都、奈良、列宁格勒……都留下了他追寻敦煌文献的身影。
在伦敦,他初窥敦煌宝藏,看到了《罗通达邈真赞》《归文牒》等文本的原貌;在巴黎,他看到了《辛未年(911)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状》《曹元深上朝廷表文稿本》等文献的原貌,此前只在微缩胶卷上看过模糊的影像;在柏林,他找寻到了德藏吐鲁番文书;在斯德哥尔摩,他看到了珍贵的“永泰三年简”,这片木简只有汉文,证明唐朝已经把馆驿系统铺设到了于阗……“每件文书对我们研究者都非常重要,哪怕只有几个字。”
追寻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1997年,他拜访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馆方为他展示了1935年购藏《地藏菩萨像》,因为绢画保存非常好,许多人认为是假的,因此不敢展示。荣新江经过严谨的推演和研判,确定了这是藏经洞年代最晚的绢画。
敦煌学不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是走向世界的学问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徐俊认为,《满世界寻找敦煌》首先是一部个人学术史,作者的学术视野赋予本书多方面的特质。它既是19世纪以来西域探险史的极简读本,也是一本敦煌及西域文物文献发现及传藏史的详解,同时还是一本以西域出土文物文献为主线的史学研究指南。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敦煌遗书及佛教文献研究专家林世田代表国家图书馆,感谢荣新江教授将自己海外寻访所得的一手珍贵资料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林世田介绍,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4000多万件海量收藏,已有6400多卷敦煌文献被收录进数据库。他强调,虽然有了电子高清图片,但学者研究一定要看原卷,这样才能回到历史现场。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史睿认为,敦煌学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不仅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是走向世界的学问。它所记载的历史文明的碰撞、文献产生和流散的过程,以及全世界学者的走访调查与相互交流都具有世界性。
荣新江表示,在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新的共识,自己作为中国学者,既立足于爱国情怀来进行敦煌学研究,也在调查过程中受到很多国际学者的帮助。他认为,做敦煌学研究必须“走出去”,“满世界寻找”之路仍然漫长。(本报北京6月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