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6-05 第27,98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依托全国首个工业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更多中小企业有望低门槛低成本开展碳足迹认证

激发“绿动力”增强企业出海竞争力

       ■本报记者 王嘉旖
      
       对中小企业而言,绿色低碳转型听起来不易,转起来更难。
      
       究其原因,因为标准、认证等方面的差异,企业耗时费力的“绿色投入”在进军国际市场时未必能转化为有效竞争力。
      
       如何激发、加速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依托全国首个工业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更多中小企业有望得到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绿电交易等专业服务,甚至可以批量核算碳数据,以低门槛、低成本开展碳足迹认证。
      
       带着这样的新探索,首批获益的中小企业代表将亮相今天开幕的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
      
       助力“一键生成”碳量化报告
      
       作为工业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维的重要参与方之一,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TO洪湃说,不少制造业中小企业面对绿色转型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举例说,一家光伏企业,自身规模体量有限,且缺乏碳量化专业人员。但汽车、建材等领域的下游客户又亟需其提供完整可追溯的碳足迹。迫切“转绿”的光伏企业,几经辗转找到了平台,目前成为首批试点企业。最让企业受用的,是该服务平台搭建的背景数据库。
      
       洪湃解释,碳足迹核算的基础方法是生命周期评价(LCA),即核算产品从资源开采到处理处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该方法核算的关键依据是千行百业的背景数据库。以钢铁行业的冶炼环节为例,只有了解该环节本身的耗能情况,才能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作出精准度量。然而从实践看,目前LCA主要应用于海外企业发布的商业数据库,但无法追溯、验证数据来源。反观国内,尚无透明可信的本土化数据库,难以形成国际互认。
      
       加快建立本土化数据库,易碳数科依托其注册地宝山区,接驳了大量制造业场景,积累了一批实景数据,同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动共享数据。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洪湃介绍,目前该平台已导入1万多条行业背景数据,覆盖风电、太阳能等高端装备类,锂电池等电子信息类,食品、家具、纸制品等消费品类,以及钢制品、钢制零部件等。
      
       基于行业海量背景数据开发出的50余个核算模型,可助力企业“一键生成”碳量化报告。
      
       推动自发自用绿电获绿证
      
       对于不少中小企业来说,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既靠“内功”,日积月累地在工序流程上“抠细节”;也靠“外力”,通过购买绿电迅速达成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碳足迹管理需求。
      
       但现实骨感。中小企业购买绿电还有一道“坎儿”——需要提升绿电供给。从实践看,目前部分绿电无法获得通行国际的绿证认可。譬如,不少低碳园区、厂区试点安装光伏板自发自用,这部分绿电就未能有效衔接绿证。
      
       宝山区发展改革委绿色发展科相关负责人解释,眼下宝山区正积极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以宝武集团建设的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为例,已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从屋顶光伏、停车棚到太阳能路灯,园区正酝酿布局相关设施,助力自发自用的绿电能顺利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绿证。
      
       上个月,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上海市促进绿色电力消费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实施意见》,明确:组织相关部门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比例,加快绿证核发进度。力争到6月底,本市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基本完成建档立卡,分布式项目建档立卡规模大幅提升。
      
       属地部门也跨前一步服务好中小企业需求。以宝山区为例,积极对接辖区内用能单位、外向型企业的绿电绿证需求,并与上海电力交易中心等加强联系,加大绿电绿证交易、节能降碳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