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苇菁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法治教育。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周辰
莫苇菁是检察官,因为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常常被案件当事人叫做“莫阿姨”。
第一次见到小刚(化名)时,他因为在网上谎称可以低价代购演唱会进而骗取他人钱财,沉默不语的小刚身穿一套篮球服,莫苇菁便以篮球为话题,打开了话匣子。经过综合考量,莫苇菁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并联合当地检察机关和社工站开展帮教。
小刚在众人帮助下,奋发向上、健康开朗,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被理想大学录取。随后,小刚收到了来自“莫阿姨”的特殊礼物:一套他最喜欢的球星球衣和一个写满祝福的篮球。小刚给“莫阿姨”的感谢信中写道:“感受到温暖的人,才有勇气和力量从过往中走出来,去开启一个全新的未来。”
我国未成年检察制度发端于上海,随着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检察院形成了未检工作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综合履职的制度设计,全方位、综合、立体地关爱未成年人。
正如莫苇菁自己所言,未检工作是“三分案内、七分案外”,正是那些以“莫阿姨”形象出现的时刻,让法治有力量,司法有温情。
挽救一个孩子,就是稳定一个家庭
案件判决了,真的就结束了吗?对莫苇菁来说从来不是。
最近,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诈骗他人的案件时,“莫阿姨”问少年:你身上有纹身吗,吸不吸烟?这些问题从表面看与案情无关,然而这些不良习惯也许就会使少年们误入歧途。
少年告诉“莫阿姨”,自己在作案期间10余次到某家便利店购买香烟。根据这条线索,莫苇菁实地走访该家便利店,一系列工作就此铺开:向未成年出售香烟的店铺得到处罚,对便利店、小超市等进行排查等等。
通过发现一条线索,形成一个机制,完成一个专项治理,莫苇菁就此完成一次次综合履职的闭环。
从事未检工作20年来,莫苇菁一直致力于加强未成年被害人特殊保护、推进轻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深化一般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预防,以法治力量关爱未成年人,扶持着每一名迷途少年走出阴霾。
在对未成年人的帮教中,莫苇菁总是会根据犯罪原因和成长经历为涉罪未成年人量身打造帮教方案,联合家长、帮教基地老师和社工组成帮教小组,开展监督考察。耐心讲解法律常识、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自我心理调节技巧等,帮助他们再就学、再就业。
多年来,莫苇菁帮教的未成年人有很多,他们脱胎换骨,或重返校园,或找到理想的工作,走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其中有近20人考上了高校。
六个“莫字诀”,未检工作做得更细
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常规的帮教工作常常发生在案件从发生到判决的期间,而莫苇菁总是想得更远。
小梦(化名)的父亲因犯罪锒铛入狱,获刑十余年,小梦失去了生活费来源。最近,“莫阿姨”就在区民政局、小梦家所在街道、区法院等多家单位之间来回奔波,不仅要给现在的小梦安排一个好的去处,还要为未来的小梦托底,“将来即便她年满18岁了,但是还没有完全的工作和生存能力,我们应该给孩子全面的保障。”
莫苇菁曾办理过一起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案件,在查看视频证据时,莫苇菁发现这名未成年的小姑娘竟然是“大着肚子”实施盗窃的。她很快计算了日期,询问少女得知她已经把孩子生了下来,由于孩子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被她遗弃在医院。
办完盗窃案件后,莫阿姨当即联系医院和民政部门以及救助机构,不仅让孩子及时就医,同时发起民事支持起诉,撤销孩子母亲监护权,由儿童福利院领养。
莫苇菁一直坚持跟进这对母女的生活进展,自费购买衣服和礼物去福利院看望孩子。后来,莫苇菁带着她给3岁小朋友拍的照片去往监狱,正在服刑的亲生母亲看到孩子平安长大后的样子,感动不已,她当场问“莫阿姨”:“以后我能不能再做孩子的妈妈?”
“如果你能够真心悔过,这个孩子始终是你的孩子。”莫苇菁在案件中注入了自己的爱,也成功唤起了更多的爱。
怎样能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这是莫苇菁一直思考的问题,她积极推动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网络、司法及职能部门力量,努力实现未成年人保护效果“1+5>6”。
“莫阿姨”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品牌。她带领未检干警们,对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开展法治教育,送法进校,研发课件丰富法宣形式,指导他们加强自我保护,远离犯罪。凝练出“莫伸手,伸手必被抓”“莫担心,罪错会帮教”“莫害怕,受害有救助”“莫迷茫,向阳花课堂学”“莫无助,公益为你守”“莫迟疑,有案来报告”的六个“莫字诀”,建立不断融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格局。
坚持办好每一起案件,更坚持“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人物小传
莫苇菁,黄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未检办四级高级检察官,从事未检工作二十年,形成了“莫阿姨”未成年人保护品牌。先后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检察机关未检办案能手、上海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