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29 第27,97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国际

法国总统时隔24年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

“爱丽舍精神”继续照亮法德核心?

       ■宗华伟
      
       当地时间2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结束对德国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这是法国总统时隔24年对德进行的最高规格的访问,在乌克兰危机持续、欧洲议会选举临近背景下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法德两国自18世纪以来竞争不断,数次的对抗甚至大打出手将破坏力外溢至整个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二战后,以1963年《爱丽舍条约》为标志的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持久和平的重要基础,也开启了欧共体及后来欧盟创新性的政治实践。马克龙此番访德,具有秉持“爱丽舍精神”提振法德核心、镜鉴历史应对欧洲现实挑战的象征意义。
      
       对冲民粹主义 捍卫欧洲融合
      
       马克龙访德的首场重头活动是作为唯一受邀的外国元首出席为庆祝德国《基本法》制定75周年的活动。《基本法》是二战后德国向民主和平转型的制度性标志,其65位起草者多数经历过纳粹的迫害。因此,《基本法》以“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开篇,明确保护个人尊严与权利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同纳粹意识形态彻底划清界限。
      
       弘扬这一精神在欧洲政治极化与欧洲议会“右转”的当下可谓恰逢其时,也是法德核心集体捍卫欧洲融合的重要表现。6月6日至9日,欧洲议会将举行英国“脱欧”后的首场选举,法国国民联盟、德国选择党、意大利兄弟党、荷兰自由党等右翼和极右翼政党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或将拿到720个欧洲议会席位中的四分之一议席。欧洲议会选举后,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议会议长、欧洲理事会主席等也将换届,欧洲政坛格局将发生演变。马克龙访德不仅与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共同呼吁“保卫民主、保卫欧洲”,还特地前往德国选择党的重要阵地德累斯顿与当地青年交流,主旨也是呼吁珍视民主和平、捍卫欧洲融合。
      
       弥合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法德在欧洲安全以及对美国和北约的立场上向来偏好不同,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双方在援乌、抗俄、联美方面的具体分歧和摩擦也不断增多,近期更因马克龙“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地面部队”的言论一度激化。不过回溯历史,从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到2022年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8年间,法德主张以外交谈判应对危机,建立了由法德协调俄乌参与、以高级别四方会谈促冲突降级、由欧安组织监督实施的“诺曼底模式”,发挥了地区大国协调的积极作用。
      
       马克龙此次国事访问安排在纪念二战诺曼底登陆80周年之前,并表示将于6月10日陪同施泰因迈尔到法德边境曾经历纳粹屠杀的村庄奥拉杜尔访问,暗含使诺曼底于80年后再次为和平事业服务的意蕴。在国事访问的最后一站明斯特,马克龙因其“对欧洲的承诺与贡献”接受施泰因迈尔颁发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奖”。这一奖项是为纪念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设立,每两年颁发给对维护欧洲和平有贡献的人,向马克龙颁奖也意味德国认可他曾在斡旋俄乌冲突中所做的努力。
      
       传递携手推动欧洲前行的信号
      
       马克龙此次访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遵循“国事”高规格礼仪的同时注重接地气、通民意。欧盟建构进入21世纪后的深度融合进程难以仅靠大国拉动,法德核心也难以独立支撑以不同步调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多速欧洲”。法德作为欧盟的核心大国除了需要夯实和更新其“深刻而持久”的双边关系之外,还需要将法国政治领导力与德国经济领导力互补的传统优势转化为整合性的领导力优势,在双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厚植欧洲身份认同,为欧洲融合的政治法律框架提供“欧洲人民”的心理与情感支撑。
      
       马克龙在与施泰因迈尔举行正式活动之前先以一场桌面足球开场,又在访问行程中专门安排与青年交流,烘托了今年法国举办奥运会、德国举办欧洲杯的活力氛围,也体现了当前两国注重社会融合与人文交流的新元素与新精神。
      
       事实上,法德之间虽然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国事访问并不多,但这并不代表双方外交关系不紧密,反而说明两国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日常沟通模式。就领导人层面而言,这次国事访问已经是马克龙今年第三次到访柏林。他曾于1月22日“法德关系日”之际到德国联邦议会发表演讲,悼念为推动欧洲货币一体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德国政治家沃尔夫冈·朔伊布勒。3月15日,马克龙又到柏林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就化解双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分歧举行会晤。此外,法德外长、防长以及议长之间均有频繁的定期会晤机制。
      
       可见,在法德之间,国事访问的意义并不在于破冰或拯救双边关系,更重要的是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聚光效应,通过精致设计的象征性符号传递携手推动欧洲勇毅前行的强有力信号。(作者系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