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27 第27,97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联影装备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模速空间构建生态云集70多家相关企业

申城“创新因子”持续释放新动能

在位于上海嘉定区的联影集团展厅里,多款世界首创级顶尖医疗设备整齐陈列着。本报记者 范家乐摄
       ■本报记者 周渊 史博臻 徐晶卉
      
       世界首台2米PET-CT分子影像设备、首款高端医学影像专用“中国芯”……联影集团自主研发出多款世界和中国首创高端医学影像装备,重塑了我国高端医疗装备90%以上依赖进口的行业格局,还开启反向输出,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模型竞速正当时,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云集70多家相关企业,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5个功能平台呵护着科创企业的点滴诉求,“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助力大模型加速跑……
      
       连日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沪上多家创新主体实地探访,遍布上海的“创新因子”正闪闪发光,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让医生成为创新链的链主
      
       在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嘉定院区不到一公里的“械谷”,瑞金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的多个研究所和联合实验室分布其中。而这短短一公里,跑出了“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加速度。
      
       走进医用机器研究所,术锐手术机器人正在完成一台“手术”——为鹌鹑蛋剥壳,同时还不能撕破蛋膜。
      
       剥蛋其实只是“副业”,这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是世界上首套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在国内已经获批上市。术锐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凯介绍说,利用这台手术机器人,仅需在患者腹腔壁上开一个不到3厘米的皮肤切口,便可完成各种复杂的手术操作。“在复杂手术过程中,当下世界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也至少需要在人体上开三到五个孔,而术锐机器人可以做到通过一个孔来满足需求。”
      
       从三孔到一孔,研发过程充满挑战,为了让手术视野更广泛,徐凯团队大胆将惯常的直刀片改为弯刀片,最终打磨成符合医生需求的产品,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
      
       “让医生成为创新链的链主,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这样形容“械谷”的特殊性:在这里,医学产业创新的源头来自医疗一线的实践痛点,最终目标是服务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
      
       聚焦临床上发现的问题和需求,努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痛点和堵点,在“械谷”,这样的创新比比皆是,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卫庆教授与医学芯片科技企业联合打造的无创血糖检测仪已经进入原理性临床验证;依托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管理体系联合研发的MMC一体机,已在1800家MMC落地,管理人群数量达200多万……
      
       一家小开关厂的“智造”升级
      
       从一家小开关作坊成长为工业电器龙头企业、新能源领军企业,民营企业正泰集团用40年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电气产业转型难的“魔咒”,形成智能电气、绿色能源2个产业生态群。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正泰电气副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成剑将企业的高速成长归结于研发创新的强力引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G60科创走廊所带来的机遇。
      
       2003年,正泰集团加码长三角布局,在松江区投资35亿元注册成立正泰电气,打造中高压电气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伴随G60科创走廊从1.0版向3.0版,再到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正泰电气也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正泰电气实现营收超20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
      
       陈成剑说,经过多年艰苦创业,正泰电气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了由中低压电压等级产品向特高压电压等级产品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升级,由单纯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总包转型升级,由传统制造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智造”转型升级。
      
       抢抓全球能源转型新机遇,正泰还深度融入新能源产业链,构建“发电、储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用电”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新生态。在正泰变压器工厂中,记者留意到体型巨大的750千伏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据介绍,它是目前全球电压等级最高的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采用植物豆油替代传统矿物油,碳排放降低了98%,并可实现100%生物降解。正泰已完成10千伏至750千伏全系列电压等级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产品的研发,向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出口百余台产品。
      
       实现自产,机器人造机器人
      
       一走进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机器人,可在不同应用场景大显身手。
      
       一位年轻工程师正穿着可采集数据的手套和臂环,训练拟人态双臂机器人。随着他的手部动作变化,双臂机器人也做着相同的动作。原来,双臂机器人通过视觉标定完成大数据模型,经过反复训练,可实现基于数据分析后的自我决策,完成物品抓取和搬运的动作。
      
       节卡机器人常务副总裁常莉介绍,该形态的产品已交付到客户现场,是当前广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的雏形。手臂关节和智能感知是该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点,而协作机器人在这类技术上有着很高的复用价值,拟人形机器人可充分利用协作机器人一体化关节设计和感知开发技术,实现灵活、自主的手部动作。
      
       据了解,机器人可分为执行、决策、交互、感知4个功能单元,各自承担任务执行、规划、反馈和用户交互、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角色。经过持续创新与沉淀,节卡机器人已成功掌握了协作机器人相关核心技术,可实现“机器人造机器人”。
      
       节卡机器人首席质量官吴为告诉记者:“在我们的生产车间里,多态协作机器人相互配合,与算法、感知及视觉系统等搭配,将各种零部件装配成完整的机器人,从而实现自我产线的自动化生产。下线后,这些机器人将被送至测试区,通过防护测试、老化耐久度测试、精度标定测试等严格的质检之后,才能‘通关’出厂,投入到客户实际产线中。”
      
       在他看来,“机器人造机器人”除了提效之外,更关键的是使产品质量更加可控、稳定,例如减速器与电机的组装间隙为毫米级,节卡机器人作业精度可以达到±0.02毫米,编码器的检测环节中,机器人末端可以通过安装夹具等工具,完成通信度、间隙和抖动检测等。对应用端来讲,在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赋能下,通过精益管理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机器人自产大大保证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