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24 第27,97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探路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跃迁的方向,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
      
       ■刘亮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二者一体两翼,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跃迁的方向,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动力源泉。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表现为新型要素优化组合的形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的蓬勃发展。因此,要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牢牢把握新质创新这一核心特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因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培育一批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努力实现从并跑到领跑,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
      
       要充分认识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未来可能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新支柱、新赛道的趋势,同时也要认识到未来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不具备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营基础,存在较高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因此,既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聚焦重点,优化环境,组织实施好未来产业的孵化和加速计划,更要积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产业遴选优势,让市场在前沿技术创新催生、硬科技交叉创新衍生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要以数字化赋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加快对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也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源配置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新”和“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目标。
      
       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型创新举国体制。聚焦基础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持之以恒增强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要以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更加科学、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和协调更完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内生能力和外延能力更强,具有更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上下游产业组织能力,因此,需要在技术上进行革命性突破,在生产要素上进一步优化创新性配置,在产业深度上加快转型升级,以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中的“新能力”。
      
       紧扣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方向,提升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保障能力
      
       要创新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完善的创新政策、丰富的创新资源、活跃的创新氛围等。要紧紧围绕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按照市场中性、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原则,加快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统一,建立供需衔接、产销适配、厂场结合、端端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高生产力的高效流通、汇集、结合。同时,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和数字治理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法律法治保障体系等。
      
       要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良性循环的人才支撑体系。既要通过培育新质后备人才、塑造新质中坚人才、发展新质技能人才,让新质生产力渗透融入育人全链条,构建新质人才梯队的整体发展格局,也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在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时,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引进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要强化系统集成和生产要素高水平协同匹配,加强重点领域如科技、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联动,强化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政策一致性评估。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