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艺术馆“吉狄马加诗歌书法绘画展”现场。 (展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伴随着质朴悠远的彝语民谣,吉狄马加踱步于南京东路上的朵云艺术馆,为今天正式启幕的展览进行最后的细节调整。为人熟知的吉狄马加,是从大凉山彝族人家走来的当代著名诗人之一。这一次,他的诗歌、书法与绘画在展厅里交融出一种简约去繁、拙朴归一的境界,“吉狄马加诗歌书法绘画展”告诉人们他同样是一位视觉艺术家。
“我的诗书画是相通的。”吉狄马加向记者笑言。无论他的字或画,其实都基于对彝汉等传统文化的纯熟理解和深度思考,呈现出如同其诗歌般的宽阔与博大。
张弛有度、肆意挥洒,有着褪去火气的真性情,事实上,无法界定吉狄马加的书法属于什么体,那是与其人合一、独具辨识度的,是文人书法的当代风景。其书写的内容均为自己的原创,有宽对的对联,如“诗风常学屈子,文骨苦修天问”“妙句偶得有眩真,佳联难寻无规仪”,也有现代诗的某些片段,如“不是你发现了我,我一直在这里等待”“我的母语在墨里哭泣,它的翅膀穿越了黎明的针孔”。细细观来,每一幅书法其实都因诗句的不同而显出微妙的差别。吉狄马加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探索现代的表达如何进入中国传统的书法,也探索诗句的意境与书法的意境如何高度统一。
吉狄马加的书法是有童子功的,早在初中,他就曾大量临习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人的名帖。“中国字是神秘的象形文字,我一直在揣摩怎么才能深刻理解这种文字的美。”对于古文字始终保有的浓厚兴趣,让他此后其实从未长时间中断过书法创作。遵循着传统书法规则的同时,注入自己的个人心性与创造,使得吉狄马加的书法作品在业内看来既有传统意蕴,又不失现代的精到,审美风格独到。
纯粹从表象的技术层面练习书法,吉狄马加并不赞成,因为仅有技法的纯熟,笔下的字可能是空洞的,更谈不上给人带来联想,或是形成标识性。在他看来,书法应是书写之人内心的真切反映,最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代表他对一个字的造型、对时空的理解,写字于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也认为,传统书法今天需要创新,但不能越过它的可阅读性,“写的东西如果和内容无关,和汉字结构无关,那还是书法吗?”
再看吉狄马加的画。那是宣纸上飞扬的线条,点染的色块,让人难以辨别清晰的物象,却隐隐透出巨大的张力,传递出类似原始岩画的神秘,又带有几分米罗、克利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吉狄马加坦言着迷于绘画中的这种不确定性,画幻想,画欲望,画对宇宙、对生命的哲学观照。他喜欢以丙烯、水墨、钢笔等种种不同的材料加以试探,却执意将它们画在宣纸上,“宣纸上出现的那种浸染,是中国艺术中最神秘的部分”。
当吉狄马加的诗作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出版,以100多个版本在世界传播,他的绘画之门竟然不期由此打开。最初拿起画笔涂涂画画,就是为自己的诗作创作插画:十几年前,有外国出版方提出配图的需求,他不想麻烦别人,索性亲自“出手”,效果却好得出乎意料——诗人天马行空又恰如其分地诠释自己诗作中的想象力。今天人们看到的一系列吉狄马加的画作,都可谓当年那批插画的“变体”,尺幅更大,画面更自由。
此次展览为人们展开的,不仅是诗人吉狄马加的书画跨界,更是一位立体的吉狄马加——在迄今超越一甲子的人生积累中,他以情感的强度、丰沛的创造力贯通了诗歌、书法与绘画,将生命元气注入每一种文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