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11 第27,95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综合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费林加做客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对未来最好的“预测”是自己创造未来

       ■本报记者 姜澎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无数分子马达,正是这些数不清的分子马达时刻不停运动,才使我们能够维持生命并活动自如。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伯纳德·L·费林加向自然“学习”,并创造出了人造分子马达,将之用于新材料、药物开发等领域,他因此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昨天,他做客复旦大学“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作了题为“造‘小’的艺术,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的学术报告,并在报告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在费林加看来,技术变革如此迅速,对未来最好的“预测”就是自己创造未来。“我们曾经创造了现在,当下,我们更应该不分国界,共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去塑造未来。”正因为此,他不仅在华东理工大学设立了合作实验室共同培养学生,并且每次来中国时都会特意去不同的大学和中小学,和青少年们交流。
      
       走出自己的地平线,从自然中获得科学研究的灵感
      
       在昨天的演讲中,费林加分享了他的偶像达·芬奇说过的一句话:“当自然完成了他对于物种的生产时,人类就要在自然的帮助下继续进行无限的创作。”而他本人,也正是在自然的“帮助”下创造了分子马达。
      
       费林加列出了一张人体的分子式,在他的PPT上有整整四行。随后,他又列出了一张智能手机的分子式,密密麻麻写满了一张PPT。费林加说,前者是自然的产物,虽然简单但是精密,可以说一张化学元素表构成了整个宇宙,而后者正是人类从自然中学习原子的构成,不断合成各类分子、构成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我们总是尝试像大自然一样制造东西。”费林加的课题组正是借鉴DNA这个右手性的螺旋体制造了会旋转的分子马达,且通过模拟人眼中的光分子开关来控制马达速度,最新制造的分子马达1秒钟可以旋转1000万圈。课题组还借鉴月亮绕行地球的方式,制造了旋转时永远固定朝向的分子马达;借鉴人类细胞光开关的工作原理,制造了光驱动的分子马达从而构建出柔软的人造“肌肉”。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用在抗癌新药上,比如,通过光开关来控制抗癌药物的作用,当人体照射红外线时,药物的作用开关就会开启。“未来,我们甚至可以把带有分子马达的纳米机器人注入到人体内,清晰地观测到某个细胞的问题。到那时候,也许只需晒晒太阳,就可以让分子机器把药物精准地递送到那些问题细胞。”
      
       费林加坦言,这些虽然现在听起来还很科幻,但研究已在进程中。“基础研究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走出自己的地平线,做出新的发现和创新,向自然寻求灵感。”
      
       教育不应该是重复,人生的幸运在于遇到好老师
      
       费林加是上海的“常客”,他在华东理工大学设有联合实验室,每年到中国来时,他都有一项固定的安排:除了到高校交流,还会去中学和中学生交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分享了自己的一则发现:在小学时,孩子们总是迫切地问各种奇妙的问题,可到了高中,只看到学生拥有很多书,以及对老师所教授知识的不断重复。“教育不应该是重复,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做各种丰富的实验、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对世界的探索中学习。”
      
       当然,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无可替代。“我在学生时代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正是他们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窗户,让我爱上了创造自己的分子世界。”费林加在演讲时还展示了一张他高中老师的照片。“直到现在,想起这位老师,我都想向他致谢。因为他的指导和毫无保留地赞美、支持,让我在高中时代就对化学产生了兴趣。”
      
       大学期间,费林加在导师汉斯·温伯格教授的支持下迷上了分子合成。导师经常激励他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当费林加成功合成自己的第一个分子时,虽然这个分子毫无实用价值,但是温伯格仍然毫无保留地鼓励他说:“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神奇分子。”
      
       从大学毕业后,费林加在产业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到大学任教。他说,自己一直记得温伯格的话:“希望每一个孩子在他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能让他变得与众不同的好老师。”而这也是为什么这位诺奖得主如今时不时还要往中小学跑、和青少年保持密切的交流。
      
       “未来需要靠年轻人来创造,我花时间和青少年交流,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未来——为了他们能在将来更好地塑造这个世界。”费林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