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5-06 第27,95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公告

世赛冠军邵茹鹏留校执教,在探索创新中传承弘扬木工技艺

“金牌选手”每分必争带教“冠军徒弟”

邵茹鹏(左)在指导徒弟。本报记者 占悦摄
       ■本报记者 占悦
      
       22岁的邵茹鹏有个“独门绝技”:把榫卯缝隙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即0.2毫米。
      
       为了练就这身本领,他一周六天都在训练,拿着凿刀一刀一刀划拉木头。刀柄抵着手掌,磨出泡后被刀划破,日复一日、磨破又愈合,落下一手老茧。汗水、木屑、疼痛,弥漫了实训教室。
      
       付出总有回报。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上夺得金牌,使我国在世赛精细木工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木工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
      
       现如今,成为带教老师的邵茹鹏,正在向更年轻的学子们传授技艺。“希望更多青年能成为技术能手、走技能成才之路。”
      
       追求完美的“轴”劲成加分项
      
       兴趣是打小种下的。有木工师傅到邵茹鹏家里打家具,出于好奇,他拿着斧头劈东西,不小心剁伤了手指,留下一条淡淡的疤痕。这次受伤并没影响他的心情,他常常跟在从事建筑行业的父亲身后,在工地上学习锻炼。
      
       考入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后,他发现了“创意木工社团”这一片崭新天地。彼时,学校并没有木工专业,以社团形式招募培养木工人才梯队。进入社团后,勤学苦练的邵茹鹏又通过学校木工基地的选拔,被录取为世赛精细木工项目基地梯队选手。他逐渐找到了做木工的诀窍:像用自己的手一样去操纵工具。也就是通过成百上千次重复性的削木头训练,达到熟能生巧。
      
       备赛与平时训练并不相同,要懂取舍。“木头做得再完美总有瑕疵,教练告诉我们,比起‘深究’比赛各个单项分,要争取总分更高。可我就是要每分必争。”比如,在进行内榫训练时,凿出的榫头和榫眼总会留下毛边、刀痕。虽说不影响成品,可邵茹鹏一定要凿出“干净无瑕”。每天做训练时,他都比别人多花几小时调整细节精度,一遍遍调整刀工角度、力度。
      
       一同训练的同学按照教练的办法取舍,获得了高分,“有怀疑过自己,但我不想放弃,只要再练一练,一定能做好。”凭借这股“轴”劲,邵茹鹏一练就是两年。“不知不觉中,我的内榫瑕疵越来越少,真的做到了近乎完美。”也正因如此,内榫成了邵茹鹏的“加分项”,一般选手最多只能拿到25分中的15分,可他能达到20分以上。“训练再苦再累我都顶下来了。我这人就是很倔很轴,所以早早下定决心,必须一次成功,用最好状态参加一届比赛。”
      
       把曾经的绝招以更简单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少年老成”,说的就是邵茹鹏。
      
       世赛特别赛上,赛前公布的图纸与正式比赛所用的图纸截然不同,后者不仅工艺复杂,还需要用1.70米的圆规来画圆弧,而这在日常训练鲜有涉及。好在邵茹鹏临场应变,用现有工具现场拼出了一个1.70米的圆规,化险为夷。
      
       参赛那年,邵茹鹏刚满20岁,出奇沉稳。他花了近五年时间登上世赛最高领奖台,比起同龄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一成不变的是训练艰苦、枯燥。“有想过干脆不练了,可转头一想,都坚持了这么久,我不想半途而废,不想让身边人失望。”
      
       参赛前,他已毕业留校担任带教老师。“金牌选手”转变了身份,却依旧是最刻苦的人,每天与学生同进同出,下班后还得加班补习知识。一有空,他便去参观家具展、研究古建筑,从各类结构中寻找灵感。
      
       曾经内敛的小男生,也学着打开心扉变“话痨”。每逢学生碰到难点,他都会抽丝剥茧分析,把他曾经的绝招以更简单的方法传授。最近,徒弟王佳辉正在进行窗户加工练习,他习惯在图纸上精准画好每个部件后统一加工。这与邵茹鹏自己的方法有些差异,但邵茹鹏没有立刻否决,而是跟着他一起研究探讨。最终想到个折中的“技巧”,即在画每个部件时留一条延长线,既能保证精准度又能避免“错了重来”。“我在学着用学生的思路制定‘培养方案’,这样他们才能明白怎么去做,愿意去做。”
      
       如今,王佳辉也成为世赛基地精细木工项目梯队选手,邵茹鹏说:“我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个冠军徒弟。”
      
       人物小传
      
       邵茹鹏,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金牌获得者,曾获评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技术能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