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李青。(上飞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占悦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日前揭晓,上海共有2名个人、1个集体获得表彰,分别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李青,浦东海事局海区海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海巡01”轮船长詹春珮,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
无论是推动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取证、首架交付、商业首航,抑或是让我国大型邮轮研制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还是以课题研发提升中远海监管效能,上海青年正立足岗位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百余年前陈独秀的阐释,如今生发出更生动注解:“我们愿乘时代春风,执炬向前、绽放跃动,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四个120天”拼出未来
赴北京领奖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领队、公司团委书记马玉麟返沪后又投身加班加点:国产大型邮轮“2号船”实现入坞连续搭载,以更高效、更有质量的建造推动其顺利交付。“获奖的惊喜都化作了继续奋斗的动力。”
这是一支76人的团队,他们历时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造出了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大型邮轮是国家制造业、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设计图纸15万余张、整船零件数2500万个,所用电缆长度4300多公里。
最难的坎,当属“四个120天”。为确保“爱达·魔都号”如期交船,团队推出“奋战120天”计划,先后联动和管理361家一级供应商、1105家二级配套企业,与全球30多个国家超过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协作,构建起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工程组织管理模式。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当时国际上并不看好我们,认为无法如期完工。”马玉麟回忆道。第一个120天里,团队建立“两班制”机制,追赶进度;随后建立专班,打通出坞堵点;再后来相继攻克重量重心、安全返港、动力系统、综合电网等关键核心技术;到了最后一个120天,千人队伍登上邮轮,在试航中“查漏补缺”。“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没有人说放弃,大家团结一心,要拼出个未来,这是我们青年人该有的志气。”
今年1月,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爱达·魔都号”完成商业首航。几代中国造船人的夙愿,涂上了青春追梦的颜色。“一定会有更多的国产大型邮轮航行在世界各地,为我国的对外交往、海洋强国战略续力远航。”
挑战性越高,越要干出成绩
“要快速实现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这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李青的心愿。
李青自小喜欢飞机,家附近有个青少年航模制作培训机构,就近学习航模制作。大学毕业进入上飞公司后,他从基层工艺员做起,到型号线上的技术带头人,再到总装车间主任,与大飞机相伴了15年。
飞机装配和试飞现场是最吃劲的地方。刚入职的李青,便和ARJ21飞机装配技术打交道。每天研究数据、数模、图纸,还得跑现场、看问题,紧盯自己所负责的十几份工艺文件。通过查资料、看实物,他逐步解决了装配过程中的一些难题。“挑战性越高的工作,我越要干出成绩!”
如今,作为现场主抓生产的负责人,李青更忙了。爬货舱、钻机头,盯现场、忙生产。“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决不能把问题带到天上。”
尤其是围绕“模块化制造”理念,李青带队策划以技术优化为引领的产线提速,通过细分生产管理单元、建立现场管理标准等,形成批量生产现场固定方法体系,将飞机总装效率提高了近一倍。去年,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5架C919交付机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