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如何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担当,以青春力量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近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论坛上,专家学者热议“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青年使命”。
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战略性力量
今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百年多来,从被动卷入现代化促成中国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到中国共青团的成立使得青年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再到新时代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豪情壮志,青年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院)长廉思认为,“青年”这一概念的生成和现代化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性。青年不仅是一种年龄的共同体,还是意义和价值的共同体。青年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概念,一种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一种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化阶段后,青年发展的样态就与国家和民族的总体发展愈加紧密。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赢得先机,都必须面向未来,为青年提供支持,将青年视为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战略性力量。
新时代青年能够以“平视”的眼光审视未来世界的发展。正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研究员阚道远的观察:“今天的青年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早熟,他们也对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抱有信心,能够以更加平视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西方现代化事件。此外,他们超脱单纯的物质诉求,更多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比如发明创造、政治上的建言献策、参与社会服务,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旨趣所在。”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新生力量的“网络原住民”借由数字媒介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认为:“青年话语其实构成了青年精神世界最直观的印象,包含了很多青年关于社会和时代的看法。”但在她看来,阅读青年话语要超越白纸黑字的经验阅读,“我们经常会怀着一种忧思去对青年做病理学分析,其实整体上青年的态度是非常昂扬向上的,尤其是00后,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去凝视镜像中自我印象,以批判的态度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追求理想的自我,甚至也隐含着他们对改变自身的迫切期望。”
当前,不少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社交卡顿”的情况,这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何真正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运迪认为,可以借鉴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以圈定边界、设置议题、增强黏度、激活情感等方式,让思政课也能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情绪价值。
构建青年研究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青年研究如何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为学者们的关切。正如廉思指出:“青年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但真正将青年意义完全阐发和彰显则是在中国。如何认识青年、如何看待青年工作,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思想进步,回应青年利益诉求,保证青年话语权利,赋予了‘青年’这一概念全新的时代内涵。”
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罗红杰看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青年亚文化研究要摆脱以往西方所谓的从对抗到收编的研究范式,树立自己的研究范式,即从“社会本位”转到“关系本位”。他指出:“‘社会本位’把青年亚文化的现象完全看成一种所谓病态式的、问题式的现象。从‘社会本位’转到‘关系本位’,就是要以包容的态度、差异的视角去看待青年亚文化。”
青年研究的国际对话也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佳认为,共青团是当前国际青年运动中最大的一种组织性存在。这种“大”不仅是组织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其所具有的文明意义,它与现代中国建构是互促的。“与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相比,目前海外学者对中国共青团的研究还是一个洼地,这为中国共青团知识体系走向国际提供了很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