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逛龙华庙会成为市民度假的一个重要选项。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王宛艺
龙华庙会的一天,是从“吉祥出会”开始的。一条桃花龙,龙首摆动、龙尾飞舞。舞龙者从龙华广场起始,途经各家展位都会打个转,图个好彩头,一路舞到商业体龙华会。
“五一”假期,2024上海龙华庙会在徐汇区龙华广场举行。今年首次扩展空间载体,联动龙华会、塔影空间、朵云轩艺术中心、周信芳戏剧空间等网红地标。截至昨天上午已累计接待超过10.7万人次。
展位前,非遗盘扣第四代传承人宋滔忙不迭地拿手机记录。他说,“出会”是庙会自明代以来就有的传统,伴随着各类民间文艺表演,目的是为开市祈祥。
龙华庙会在宋代渐成雏形,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龙华庙会最初是形式创新,保留传统文化内核。但在‘新瓶装旧酒’的过程中,又通过内容的深层次挖掘,老故事里产生新东西,展示出‘旧瓶装新酒’的一面。”有民俗学专家这样注解。
以“新”打开消费市场
“车水马龙连日盛,游人大半为探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沈思睿介绍,早年,龙华桃花名噪一时,当时的庙会还是有着传统本地特色和农耕社会的显著特点。售卖的货品多为农副产品,如竹木藤器、龙华稀布、瓜果菜蔬和净素风味小吃等。
宋滔由此想到创作以龙纹、桃花为特色的庙会主题盘扣,包括盘扣胸针、盘扣压襟、盘扣耳环等。这也是这两天年轻人问价最多、卖得最好的系列。
现场,各类非遗现身庙会。珐琅、玉雕、琥珀、竹丝编、崇明土布、剪纸、拓印等可赏可玩,也让年轻非遗传承人们彼此看见,沉香香品制作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张晶,就与宋滔聊起盘扣与沉香如何更好结合。
宋滔今年带来的香炉造型盘扣,就是和去年庙会“邻居”中医药香品调制的一拍即合;一龙一凤手绳,是与非遗药斑布印染技艺的脑洞大开。他有更大的底气:不断创新非遗,让中国的标志性元素,出现在国际时尚圈。
用“旧”沉淀人文价值
非遗传承人冯清静团队带着国家级非遗“连四纸”赶来参加庙会,希望非遗技艺更多和消费市场结合,“让这些手艺传承下去,也给我们提供创新的启发”。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说,民众、展商对龙华庙会期待的是其洗尽铅华之后所沉淀出的文化符号意味,也就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这是当下社会稀缺资源之一。”他提出遗产经济学观点——寻找并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意象,并强化龙华庙会的“品牌联想”,将龙华地区的古朴气质、桃花元素、龙华塔庙前广场空间等“内外结合”。
近年来,龙华地区结合城市更新,向市民开放龙华广场,充分打开了围绕龙华寺、龙华塔的城市立面。去年国庆,龙华会“开业即火”。历经多轮更新后的龙华名声大噪,在空间上串联起散落的文脉元素,也成为联接“大徐家汇”地区与徐汇滨江的关键节点。
“把握城区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新趋势,‘老底子’庙会联动不同载体、不同内容,通过传统与现代文化甚至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生出新意,推进新时代节庆创新演绎步伐。”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蒋艳说。
譬如当下,把国际饭店蝴蝶酥周边手袋背在身上、与《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吟诗对话、在龙华街巷欣赏唐朝柘枝舞、去卖货郎的箩筐挑件好物……蒋艳介绍,龙华庙会正主动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扩展合作边界,还推出龙华庙会专属消费券,“文商旅”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增长极,用东方诗意点燃Z世代的“年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