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4-26 第27,94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综合/公告

建前瞄准大产业,建中助力小产业,建后要反哺“线站科学家”搞科研

“科学家的工具”如何助力产业新赛道

       ■本报记者 苏展
      
       大科学装置被称为“科学家的工具”,是人类触探世界科技前沿的利器。从概念落地到发展至今,科技界开始思考,大科学装置该如何延伸?
      
       近日,市政协科技与教育委员会举行“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作用,强化对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能力”座谈会。基础研究领域,大科学设施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上海光源,这是我国用户最多、用户产出成果最多的大科学设施。除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用户,还有部分用户来自企业,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都是至关重要的利器。
      
       更进一步,重大科学装置在助力实现“从0到1”的基础上,能否瞄准新兴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兼顾“从1到10”?
      
       人才与配额
      
       在上海光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大明被称为“线站科学家”,主攻同步辐射X线、衍射/散射技术及在先进功能材料表征中的应用。这几年,他察觉到变化:以往,光源相关专业的学生离开本单位就“断联”。如今,不少进入企业的学生会主动联系他,寻求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开展产业研发、合作攻关的可能性。
      
       企业的潜在需求正在上升。但大科学装置操作极其专业,上海光源“小团队”接单模式供不应求。
      
       “我们都是被动式接单,即便如此工作量也已‘饱和’。”朱大明介绍,上海光源二期新建成光束线站运行常采用“小规模”团队制。大多数用户不能完成独立实验,团队轮番上阵教学,“24小时两班倒,其中负责人及运行人员还要承接国家项目”。
      
       怎么办?朱大明认为,一方面加大专精尖人才储备支撑线站基本运行,另一方面要在考核指标中明确服务企业任务。“支撑基础研究是上海大科学装置聚焦的主责主业,上海光源服务企业的机时总配额在10%左右。”座谈会上,业内人士提出,激励方式之一是进一步明确服务企业的任务。
      
       记者了解到,对于目前的用户申请,淘汰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即便未来面临竞争,作为中能区光源,上海光源因较好的技术积累、迭代及丰富的运行经验,仍“不愁”客户。朱大明提出担忧,如果企业服务占比过高,怎样更合理地筛选?目前光源的企业用户收费标准仅能覆盖能耗成本,“以龙头企业为例,若真能解决国家重大产业问题也罢,就担心部分企业是出于光源设施低付费成本的考量提出使用需求”。
      
       建设与用途
      
       大科学装置,建设之时就要充分考虑将来怎么用。
      
       比如杭州极弱磁大设施,意图为深空探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项目进行的同时,几家医院的医工交叉平台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市政协委员、上海建科铝合金结构工程研究院院长欧阳元文分享道,国内多家医院主动寻求合作,把应用场景带进来。“这就相当于潜在用户提前介入,让项目由科学到技术、由技术到产业转化效率更高。”
      
       建前瞄准大产业,建中助力小产业,建后也要反哺“线站科学家”开展科研。光子科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产生光和利用光。只有在相关技术上不断进步,上海才有可能一直在光子科学设施方面保持比较先进的水平。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柳仲楷提到,国外的大科学装置中,线站科学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运行和保障用户相当程度上由线站科学家主导。在完成支持用户的任务之外,线站科学家会了解用户需求在何处,判断线站技术应朝哪个方向发展,并将一部分机时和资源分配到发展方法学上去。”
      
       机时分配并不是简单的按需分配,而是需要根据科研前沿发展去持续性地升级改造。“新的样品和学科前沿带来了对表征方法和设备的新的需求,大科学装置的运行支持团队要有主观意愿去紧密配合用户需求,进行方法学的研究,才能紧跟世界科研潮流,实现一流科研成果产出。”
      
       朱大明说:“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有较好的评价体制,我们只要向主管部门专家充分论证一项技术或研究以后很有前景,哪怕目前并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果,他们也会给予几年的稳定资金支持我们开展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