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4-26 第27,94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上海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草案对外公示

打造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区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中体现上海担当,昨天起,《上海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草案对外公示。
      
       规划目标分两步走,到2025年,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初步建成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区;到2035年,建设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推动上海成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区。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草案明确了海洋功能分区,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海洋发展区。其中,划定的海洋发展区约占全市河口海域面积的74.7%。
      
       建设创新、人文、生态海岸带
      
       规划范围东至我国领海外部界限,南至沪浙分界线,西至陆域第一条城市干路或主干河道,北至沪苏分界线,总面积约12190平方公里。
      
       展望愿景,有3个关键词——创新、人文、生态。
      
       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海岸带。规划草案指出,到2035年,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目标达13%,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6000万标准箱以上,产业园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达每公顷8700万元。
      
       拥抱海洋文明的人文海岸带。至2035年,创建6个美丽渔村、4个美丽港湾、1个和美海岛,亲海岸线长度29公里,骨干绿道总长度达到580公里。
      
       韧性可持续的生态海岸带。到2035年,河口海洋生态空间面积不小于2692平方公里,营造防护林1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不小于18%。
      
       此外,规划草案还强调区域协同的重要性,将塑造江海联动的整体发展势能。加强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南通港、嘉兴港等航运资源协同,提升东方枢纽航空服务能力,强化与长三角区域铁路网络衔接。
      
       海洋功能分区兼顾发展与保护
      
       一张蓝图,擘画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区之“大”。规划草案所描述的“一核两翼、轴带链接、陆海协同”空间发展格局,是“上海2035”空间体系的延续与拓展。
      
       一核,为临港创新发展核心区。集聚国际航运、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等核心功能。两翼,为长江口协同发展翼、杭州湾绿色发展翼,是上海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发展超大城市可持续生产力的重要空间。
      
       轴带链接,亮点在于形成“功能节点体系”,包括1个开放创新门户:南汇新城;3个枢纽功能节点:东方枢纽、外高桥枢纽和洋山枢纽;5个综合功能地区:宝山滨江、崇明城桥、金山滨海、崇明长兴和奉贤海湾地区。
      
       在陆海协同方面,规划形成长江口、杭州湾两片综合用海区。
      
       规划草案提出的海洋功能分区,既紧扣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在积极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要求。其中,海洋发展区分为多种类型。交通运输用海区,是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保障支撑航道、锚地和重要越江跨海通道的海域空间,划定面积约占全市河口海域面积的48.8%。游憩用海区,将打造高品质的海洋文化生活圈。渔业用海区,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对崇明三岛赋予特色定位
      
       上海有26个海岛,其中有居民的海岛有3个,分别为大家所熟知的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其余23个均为无居民岛,根据实际情况,被分别纳入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规划草案对崇明三岛赋予特色定位。
      
       根据规划草案,崇明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崇西、崇北、崇东片区发挥旅游特色与品牌资源,崇南、崇中空间带体现本地城镇特色和乡村特色。
      
       长兴岛,对标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上海的生态水源岛和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岛。
      
       横沙岛,成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发挥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功能,体现乡村风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