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展
昨天,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吾享生境花园”志愿者微信群热闹起来。又到月中“锄草日”,新泾五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冯冰清提前在群里喊一声“生境花园又需要各位帮忙照顾”,34名成员的“收到”齐刷刷排成一列。
长宁区,24座生境花园遍布全域。社区、校园、商圈甚至街区都有覆盖。记者曾探访多座生境花园,有社区居民在征询意见阶段提出过“建成是亮点,建后是问题”的质疑,也有设计师心中打着问号,社区治理能力可否支撑整个生境花园的建后表现?
与其说寻求相匹配的治理力,不如说生境花园正助力形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丽萍告诉记者,“建生境花园之前,社区已完成美丽家园、市民中心等一系列居民渴盼的改造,‘吾享生境花园’是锦上添花,也契合绿色低碳韧性社区的建设。居民的感受有了梯度,从满足需求到幸福感提升,这也反哺后续他们参与打理生境花园的热情。”
生境花园,目的是在城市社区实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人居空间品质提升,使人与自然在城市中和谐共生、互相顺应。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认为要让生境花园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需在建设之前通过充分征询,真正获得居民共鸣和认可。一方面,探索出一条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维护、减轻成本的路径;另一方面,给空间叠加居民喜闻乐见的功能,持续激发参与热情,“治理共同体的本质就是让老百姓自主动起来”。
旁人总是夸邱叔“觉悟高”,他自己倒觉得习以为常,“社区里的事儿,就得我们自己多操心。”
二十年前,邱叔就开始操心了。小区里有十棵香樟树,长了二十年,如今亭亭如盖。这十棵香樟树是居民捐款购买的,名单里就有邱叔。小区里要建生境花园,一向喜欢养花弄草的邱叔可来劲了。设计师康晏印象深刻——建设之初的意见征询会,邱叔就表现出对植物的热爱,“植物怎么剪等一些细小的操作,他都能答上几句,算是这个社区的植物‘达人’”。
社区里不少“同好”,则把生境花园当成第二个“香樟园”,表示要把自家长势不错的花花草草放到花园里添彩。有居民兴冲冲地把家里的“一年蓬”搬到社区议事厅,被科普老师一句“这是外来入侵植物”劝退。
生境花园,大有讲究。邱叔在“伺候”植物过程中长了知识,“达人”正向“专家”过渡,而社区里不少养花爱好者被发展为志愿者,参与生境花园的日常巡逻。
谁来维护,可否持续?这本是冯冰清最担心的问题,也是不少建造生境花园的社区要面临的共性之问。看着志愿者团队近一年来的劲头,她稍许放心,“或许是当年的香樟园涵养的自治氛围,让居民更容易接受‘接管’生境花园。这么多年,社区里培育出数十个自治团队,比如刘玉明加装电梯工作室、爱心妈妈编织社等已延伸到小区建设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