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设计与鲜亮的颜色,华服也成了文化交流的纽带。 本报记者 周俊超摄
■本报记者 占悦
粉白色长裙飘扬、薄荷绿内领立起、头上插着木兰发簪,为了逛国风市集,上海大学土耳其留学生白莎备好妆造,入乡随俗。昨天,在沪Z世代留学生身着华服来到世博源开展“春日国风”体验活动,“眼花缭乱”的氛围,不由得使白莎念起了一首古诗:“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在2024年中国华服周期间举行的市集汇集了各类华服周边、非遗文创,还有精彩的文艺展演,留学生们能于其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唯美与博大精深,风乎舞雩、且歌且行。
服饰,是最直观了解中华文化的方式,古色古香的华服让留学生们“挑花了眼”。白莎从小看着中国功夫的电影长大,是个“中国迷”。在土耳其学习了3年中文之后,于去年9月来上海读书。以前从课本、影视剧里了解到中华文化,她便“上了瘾”,尤其喜欢唐朝。“我有点胖,但唐朝的美丽就是胖胖的,所以很适合我。”也因此,她迷上了唐装,买了4件放在家里,“身上这件飘纱的很像小仙女。”
精致的设计与鲜亮的颜色,华服也成了文化交流的纽带。上海交通大学俄罗斯留学生飒纱穿上了一件大红色马面裙,在中华艺术宫前转了好几圈,“我喜欢红色,这也是代表我们国家的颜色,这大概就是冥冥之中的纽带吧”。东华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凯文则挑选了一件绣着凤凰的碧绿色古装,“感觉把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穿上身了”。
打开中华文化这扇“窗”,尽是好春光。凯文被国风市集上的互动区“绊住了脚”,他尝试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投壶游戏,举起右手、瞄准发力,5支箭中投中了2支。飒纱则来到茶文化体验区,拿起装有茶叶的茶杯送到鼻子前闻了闻,接连猜中了红茶与绿茶。“中华文化内涵太深太广了,我们还有很多想学的、想了解的,也深深感受到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也经常在业余时间体验中国文化。上海大学越南留学生武秋姮平时最喜欢约上三两好友,在上海的茶馆坐一坐。“我也喜欢中国的熊猫,这次我还特地带了画着熊猫的扇子。”白莎则加入了上海大学朗诵社团,经常站在台上与同学们一起朗诵经典古诗文。“来到中国,只有穿着华服、吃上中式美食,逛上名胜古迹,才不虚此行。”
而这何尝不是一场文化交融之旅?在交流环节,上海大学委内瑞拉留学生阿尔伯特现场教起了当地经典的拉丁舞,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随性互动;在飒纱观看文艺展演时,身旁坐了一位中国小朋友,后者“自来熟”般地展示起如何穿着华服转圈,飒纱还学了几个中国舞步。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也让流传千年的文化走向国际化大舞台。武秋姮表示,要把在中国所学到的知识与新奇体验都告诉在家乡的亲朋好友,“我想成为中越两国友情的小桥梁”。飒纱在社交平台上有近4万粉丝,她要急匆匆赶回家制作视频,“想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美与典雅,让更多人来中国玩,见证最青春、最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