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天弛
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长江下游一位“居民”也活跃了起来——在崇明,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多年跟踪监测发现,曾一度绝迹于长江的刀鲚,近年又迎来鱼汛的回归。
在这位“居民”成汛的季节,长江沿岸也是一派火热景象——沪苏浙交汇处的长三角“原点”上,一座科创小镇正拔地而起,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已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工作,开始全面精装修,计划今年6月竣工。到那时,长江最东端的研发成果也将如刀鲚一般,“溯游”到长江中段的武汉乃至上游的重庆等更多地区。
上个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4年一季度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4项制度创新成果,将推广复制到全国更大范围内应用实施。
从生态保护、科创策源到制度创新,近年来,上海聚焦“一极三区一高地”定位,紧扣“一体化”“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携手苏浙皖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也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积极力量。
未来,上海将以“五个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聚焦重点任务,强化高水平协同联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共抓“大保护”,绿色生态带来发展新机遇
“江猪露头了。”在长江口撑船的崇明居民习惯将长江江豚称为“江猪”,这两年,江豚在上海的目击频率一年比一年高。据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资源监测团队介绍,2022年至2023年,江豚的目击次数从一年13头次升至81头次。“得益于长江大保护,这片水域网具没了、船只少了、干扰小了,江豚的生存环境逐步变好,就又回来了。”研究人员说。
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明显,全市194名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有力,全年组织开展6次“使命2023”联合执法和1次长三角长江禁渔联合执法行动,江豚等珍稀物种种群因此得以加快恢复。
不仅共治“一江水”,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秋冬季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连续5年全面完成、长三角41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83.7%、跨界水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3.4%。
与此同时,生态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转型给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亮点。据统计,“双碳”目标下,上海全市范围内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占全国的6.44%、4.61%; ▼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配额累计成交量超4.32亿吨;碳达峰专项行动有序开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1+1+N”文件落地,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
科创“排头兵”,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这背后是步履不停的科技创新一体化探索。
以上海青浦区为起点,一条万亿元级别的“长三角数字干线”延伸开来。而被称为改革试验田的长三角国创中心,是由科技部批复,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和安徽相关机构共建的综合类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于2021年6月揭牌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长三角国创中心副主任谭瑞琮介绍,已在上海和江苏建设92家研究所和功能型平台,与国内龙头企业成立31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联创中心,“这些都为‘揭榜挂帅’项目的成功对接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重点领域深化协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联合苏浙皖启动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构成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
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引领带动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提升;持续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国产大飞机长三角产业链配套率持续提升,跨区域产业合作载体建设加快推进。
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标准管理办法》印发,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累计达17个;“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进一步深化,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长三角放心消费单位44万家、线下无理由退换货单位43万家、异地异店退换货单位2174家;上海与南京、杭州、合肥、嘉兴获批共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创板长三角地区上市企业270家,占全国比例达48%。
制度“试验田”,走出区域协调发展新路
过去一年,长三角示范区推出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24项,4年累计136项,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如今,在长三角办很多事不用来回跑,靠数据“无感漫游”就能坐享“同城服务”。示范区内,住房公积金能用来支付异地房租;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新生儿入户,可以在受理地直接打印《居民户口簿》,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手;首次申领身份证,不用回老家,在异地就能办……长三角示范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探索,为区域协调发展摸索出一条条新路。
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一体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沪苏通铁路二期、沪渝蓉沿江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沪苏地铁11号线无缝连接,9条涉沪省际“断头路”全部打通,洋山深水港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项目全面开工,南通新机场前期稳步推进。
跨区域城市合作不断深化,启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联合攻关行动,沪苏建立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工作协同机制,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有序推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金山—平湖等毗邻地区开展深入务实合作。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已顺利收官,217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方面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有机衔接、纵深推进,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国际对标、制度创新和协同攻关作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