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4-04 第27,92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街边下饭魂》解锁美食人文纪录片的温度与态度

是街边美食,也是时代烟火

       ■本报记者 王彦
      
       “斗恁个吃”“真得劲”“嘹咋咧”“倍儿棒”——这并非方言节目,而是系列纪录片的分集标题。南腔北调的口头禅被做成“索引”,为屏幕内外最普通的“干饭人”当起美食导游。
      
       《街边下饭魂》第二季火热收官,以全新视角完成了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的IP升级。它不仅尝试了传统美食纪录片对食材与烹制过程的各色拍摄手段,更站在万千普通劳动者的视角,解锁温度与态度并存的故事。自开播以来,该片不仅吸引网友按图索骥跟着纪录片去街边打卡市井风情或寻踪城市记忆,更由一方人观察到一方水土,切入大时代里不同城市发展的一页注脚。
      
       有网友在纪录片的评论区留言,追问第三季何时开启,有的干脆“许愿”下一次自己的家乡能够入镜。当氤氲着烟火气的美食人文故事能让本地人念情怀记忆、让外地朋友感同身受,街边美食升腾起时代滋味,也许就是这类纪录片小而美的样子。
      
       以小见大,街边小摊背后也有大时代
      
       如片名所示,《街边下饭魂》里的美食可谓俯拾皆是,盒饭、串串、烤肉、羊杂汤、蛋烘糕……都是各地相似的烟火日常。同样,片名短语的偏正结构早早点题,纪录片的主角是“人”,平凡美食承载和慰藉的总是人的期冀与情感。
      
       本季纪录片分五集,主创走进重庆、许昌、延安、雅安、北京五地,跟随一个个普通人去找寻大城小巷的美食秘境,挖掘平平无奇一蔬一饭蕴藏的人文篇章。在重庆,“鲜姐”的盒饭在朝天门服装批发市场一卖就是20余年,眼见这片曾经的“梦想高地”在电商冲击下日渐黯淡、失去光环;另一边厢,“芳芳”直播间里的百万粉丝“云吃肉”,本地打工人不约而同奔赴大树下的街边摊“线下体验”。在北京,胡同里的炙子烤肉已攒出了30来年好名声。忆当年,拆迁补偿款给了刘阿姨一家开店的启动资金,于是,四九城里开出了这间以地道京味儿走红网络的烤肉店。“流量”的转向、小店的成长,社会发展的变迁就如时序更替一般,映衬在摊主的人生背后,映照出时代的模样。
      
       第二季的五座城市里,雅安显得格外特别。这座被风景眷顾的小城,也曾遭受自然的暴击。纪录片主创对大家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只字未提,可就像弹幕里所说,小摊车边的小脚“踮着踮着,孩子长大”,普普通通的食物、无法“立等可取”的美好期待,有时候,岁月静好才是人生企盼、时代的馈赠。
      
       由表及里,不同的红火相似的追梦人
      
       路边摊千千万,为什么红火的是他们?这一家与那一家,凭什么他们能长红10年、20年、30年?《街边下饭魂》第二季在以小见大的同时,也由表及里试图找寻这些街边美食主理人成功的秘密。
      
       师明泽是陕西榆林清涧人,作家路遥的老乡。他自我评价“爱折腾”“想致富”,所以从年轻时就一路摸索一路闯,办过砖厂、机轮厂、拖拉机厂……从清涧到延安,从“小师”到“老师”,凭他的拿手好菜一碗滋味“羊杂汤”,梦想落地生花,在平凡的世界撰写了超乎自己当年预想的创业史。而雅安“胖哥”的小摊一摆已过去24年,蛋烘糕的价格从五毛一份卖到了四元一份,近悦远来者念着他的手艺就是童年白月光,“胖哥”自述他的“灵活就业”只为一家人更美好的生活。类似的故事在《街边下饭魂》里还有不少。比如北京的烤肉店,若没有刘阿姨一家起早贪黑地劳作,就不会有在竞争中浮出水面的今天;又像中原腹地许昌城里的小夫妻,如果不是齐心协力、甘苦与共,很难想象曹魏古城下那间棉帐篷支起的烤串摊可以成长为迎来送往的梦想之店,小两口的爱情与事业也能一路并蒂开花。
      
       事实上,细看片中摊主、店主们的今天,无不有着相似的昨天——在抵达最终的理想界碑前,勤劳、质朴、永不言弃,是追梦人的“公因数”,也是这个民族刻在基因里的朴素美德。与其说,美食主理人们为每个奔忙的人提供温暖惬意的片刻,毋宁看成,纪录片借平凡美食向每一位在朴素人生里不悔奋斗的劳动者、勇敢者致意。
      
       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期待里,美食可能长久地占有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