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海星之愿”特需儿童艺术启发公益项目通过引进剧目和汉化剧目,为孤独症谱系、智力障碍、脑瘫、唐氏综合征等认知障碍谱系的儿童提供小微剧场的沉浸式戏剧体验。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柳青
在场灯暗下的小剧场里,表演的演员有5人,小观众是6人,现场6个志愿者陪伴着这6个家庭。明明灭灭的灯光化作漫天星光,5名演员在敞开的空间里带来呼啸的海风、摇曳于夜色中的桅杆和暴风雨中翻飞的海鸟,带着6个小观众“登临魔法岛屿”。这部沉浸式儿童剧《暴风雨也不怕》是特殊的剧场作品,每次演出的观众仅有6个家庭,它是专为特需儿童制作的公益戏剧。4月2日是“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这天上午,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的特需儿童公益小剧场迎来第400场演出。
今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海星之愿”特需儿童艺术启发公益项目到了第8年,通过引进剧目和汉化剧目,为孤独症谱系、智力障碍、脑瘫、唐氏综合征等认知障碍谱系的儿童提供小微剧场的沉浸式戏剧体验。截至前天,该项目为特需儿童提供演出400场,其中51场在社区及特殊教育学校巡演,另有3个场次尝试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观演,迄今有超过2300个特需儿童家庭通过这个项目让孩子参与社会融合。这项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工程,使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成为国内首家提倡包容性和融合性的儿童感官友好剧场,同时推动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不用遵守“剧场纪律”的剧场
2017年4月,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首度尝试引进英国班布洛剧团的《可爱的农庄》和《暴风雨也不怕》。这两个作品各有侧重,《可爱的农庄》为6—14岁的重度智力障碍、脑瘫和唐氏综合征儿童创作,《暴风雨也不怕》目标受众是6—14岁的孤独症谱系儿童。之后,在2018年和2019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继续引进《温柔的巨人》和《月亮上的歌》,这两部作品同样面向6—14岁的特殊儿童,《温柔的巨人》可以看作是《可爱的农庄》姐妹篇,适宜重度智力障碍、脑瘫和唐氏综合征儿童,《月亮上的歌》为孤独症谱系儿童而作。也是自2018年起,剧场在引进剧目的同时,从本土的特殊学校教师中招募演员,成立并培训汉化版剧组,推出中文版《可爱的农庄》和《暴风雨也不怕》,成为剧场的保留剧目。
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的沉浸式小剧场,每场的观众人数很少,需要配置与小观众同等人数的志愿者。在陪同家长和志愿者的协助下,整场演出要让表演者和小观众进入“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在这些演出中,不存在常规意义的“剧场纪律”。小观众被鼓励触摸道具,在场景中走动,完全地抛开“你应该这样”或“不可以那样”的规则,演员尊重小朋友的任何反应,不评论,不打断,让孩子和演出、和他人产生联结感。
由于每场开放的观众数限制在6个家庭,面向特殊儿童的沉浸式戏剧节目是游离于演艺市场的公益项目。从破冰的第一场到润物细无声的第400场,给特需儿童的戏剧面临的更多挑战在经济压力之外。孤独症谱系的儿童很容易在陌生的环境中爆发应激反应,变化的光线、黑暗中的声响、甚至小剧场关门的一刹那,在日常生活中“平平无奇”的细节,很可能触发特殊儿童的情绪开关。曾出现过有孩子因为怕黑而崩溃,有孩子抱住道具乐器不肯放手,剧场和剧组对这些孩子的态度是尽可能地安抚与陪伴。“感官友好海星包”就是为特殊儿童设计的看戏装备,内含降噪耳机、遮光墨镜、涂鸦笔和减压小玩具。在情绪应激之外,一部分孤独症谱系儿童会出现无征兆的暴力行为,有一次,一个不到13岁但身高超过190厘米的自闭症孩子,突然向演员挥拳……
通过艺术,特殊儿童参与社会性活动
很多时候,特殊儿童不会像普通儿童那样,对演出和表演者给出热烈的、快乐的正向反馈,面对特殊儿童,更多时候要应对他们不可控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什么艺术家和剧场要坚持做下来?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总经理沈莉提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有一条,“参加文化艺术生活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特殊儿童不该被隔绝在社会生活之外,更不该被隔绝在艺术生活之外。
“海星之愿”公益项目覆盖的受众群很小,但是对那些走进了这个小剧场的孩子来说,他们得到了来自艺术的百分之百的照拂。她分享了一个来自深圳的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故事,那个孩子的病情非常严重,被父母第一次带到上海时,已经坐在轮椅上,陷入木僵状态,不能行动,也不会开口。孩子的父母四处求医,在几乎丧失一切希望时,把戏剧当作聊胜于无的疗愈方式。母亲陪孩子数次往返于上海和深圳,因为当时,全国仅有上海的儿童艺术剧场有面向特殊儿童的沉浸式戏剧。虽然孩子缩在轮椅里,不动,不吭声,但每一场的表演者坚持和她互动,不知道看到第几场,这个孩子对着表演者,突然发出“啊”的一声。她的母亲当场泣不成声,这是她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应了外部世界。
意大利艺术家德尔邦诺在去年5月带领他的剧团在沪演出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把疾病当作耻辱,把唐氏综合征患者关在家里,而我把他们看作被神亲吻过的人,是我的剧团里的主角。”如他所说,特殊人群不该被艺术、被生活所屏蔽,特殊儿童尤为如此。“海星之愿”公益项目的出发点是鼓励特殊儿童家庭通过艺术的渠道,让孩子参与社会性活动。给特殊儿童的沉浸式小剧场是起点,鼓励他们在戏剧中、或是用戏剧的方式,和他们身边的外部世界“谈谈”。这个剧场不是特供给特殊儿童的“结界”,只要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允许,这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也可以融入普通孩子,进入更多的儿童戏剧现场,从看戏常态化,走向融合生活的常态化——他们需要特殊的关怀,更需要接受平等和尊重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