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博臻
“一圈多能”正在遍地开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昨天发布今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全年计划推进建设3800个以上项目(项目包),并实施十项行动,包括特色空间塑造、美好社区先锋、社会协同联动、城市治理提升、数字赋能服务便利等。
问需于民求计于民,全面拉开建设格局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是简单的时空边界,更被强调为一个多功能系统的结构。规划部门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难题,加强项目建设实施力度,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今年上海计划推进40个单位附属空间开放,在100个社区开展嵌入式服务设施示范试点,布局实施不少于30个先行试点项目。
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在全市范围内,分区分类推广编制社区规划;在街镇范围内,以一张“社区蓝图”统筹社区规划建设,协调各系统条线资源要素,明确社区未来5年的发展框架和功能安排,形成3年项目储备计划。
坚持问需于民、求计于民,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始终充满活力。依托“市—区—街镇—居村”四级“人民城市大课堂”交流平台,今年计划开展108场活动,持续为基层“点单送学”。建立健全“一图三会”制度,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规划编制、重点惠民项目建设等工作中,通过事前“征询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同时,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发挥好全流程规划统筹和技术支撑作用。
上海还将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数字地图,为市民公众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使用查询功能。
从理念探索到覆盖全域系统行动
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2016年,制定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并纳入“上海2035”总体规划。经过多年持续建设,上海逐步将便捷的社区生活“圈”在15分钟可达范围内,不断完善“圈”的内涵,努力让居民的幸福近在咫尺。
普陀区曹杨新村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住区,以“人文、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开展生活圈行动。依托“红色议事厅”与智慧治理平台,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实施落成百禧公园、曹杨环浜、曹杨一村更新等一系列亮点工程,让这座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浦东新区“缤纷社区行动计划”围绕居民的小事、难事,选取公共设施、街角空间、口袋公园、林荫街道、慢行网络、活力街巷、透绿行动、艺术空间、运动场所9类更新项目,通过“针灸式”改造,做到微改造、大提升。
市民驿站一般布局在“一江一河”、环城生态公园等城市大型开放空间,同样也参与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中,并集合公共休息室、卫生间、自动售卖机、医疗急救包等便民设施,是小体量、多功能服务设施的代表。
10年实践,如今的生活圈已从理想概念模型发展到逐渐步入寻常生活,从微更新拓展至全域优化,将社区的空间和时间资源紧密嵌套。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人民坊”设计,“因圈施策”精准补短
在完善一个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上海也着力开辟“小而美”场所,承载更多可能。今年,上海将重点推动建设一批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人民坊”和小体量服务空间“六艺亭”,计划新建改建“人民坊”不少于110个,新建改建“六艺亭”不少于50个。
近日,市规划资源局牵头组织开展“人民坊”设计方案征集,在16个区设置16处基地,每处基地的设计范围包括建筑设计范围、场地设计范围两个层次。设计方案重点突出地域特色、探索在地实践,遵循功能丰富集成、空间高效布局、形象美观灵动、融入生活场景、绿色智慧低碳的设计导向,开展建筑功能、空间布局、建筑风貌、场地环境等方面的设计,提出可持续运营策划方案。同时,在征集过程中,鼓励通过“一图三会”等方式,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金点子”。
在具体功能方面,“人民坊”可以根据社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嵌入党群服务、养老托幼、就业创业、文化体育、便民服务、社区议事等“十全十美”功能,满足“一老一小”、青年白领、新业态就业人群、残障人士等全龄各类人群需求,也可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增加智慧管理、数字化服务等功能,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一站式的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