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4-02 第27,91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视点/综合

清明节临近,沪上老字号青团品牌迎来热销——

甜咸软糯,一口吃出“春天的味道”

顾客们在南京西路王家沙总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本报记者 袁婧 摄
       ■本报实习生 冯心怡 记者 徐晶卉
      
       清明节临近,到了时令“青团季”。这几天,沪上各家老字号青团品牌门店纷纷排起长队,前来购买青团的消费者络绎不绝。翠绿色的糯米皮包裹住各式各样的馅料,豆沙、咸蛋黄肉松、黑松露、马兰头……一口青团,吃出“春天的味道”。
      
       这几天,南京西路王家沙总店的青团生意正火热。记者在现场看到,约摸20余米的队伍中,既有上了年纪的本地爷叔、阿姨,也有推着婴儿车的小年轻,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清明快到了,吃青团就是吃个仪式感。我一直买的都是这家店,比较相信老字号的味道,很地道。”市民徐女士带着刚上初中的女儿,正在排队等候。不少路过的游客们看见排队长龙,停下脚步,好奇地打量着招牌,掏出手机搜索一番,也加入排队的行列。“网上都说这是来上海必吃的美食,我们就想着来尝尝鲜。”游客小洪说。
      
       询问、推荐、打包、收银,售卖窗口的工作人员动作一气呵成,队伍虽长,但移动速度快,排队十来分钟就能买到新鲜出炉的青团。
      
       另一家老字号餐饮品牌杏花楼,是同样热闹非凡。工作人员范师傅介绍,临近清明节,仅福州路总店一天就能卖出六七百盒青团,“很多顾客一买就是4盒以上”。
      
       同为老字号的上海德兴馆也迎来了青团购买高峰。上海德兴馆非遗传承人、昌里店店长张坚介绍,他们的青团至今依然坚持传统做法,现制现售,因为比较费人工,所以每天清晨5点不到,点心间的几位师傅就开启了制作青团的准备工作:和面、擀皮、拌馅……一道道看似简单的工序,这家老字号已经重复了多年,顾客们也早已熟悉了这里的老味道。为了让更多市民可以品尝到这一口传统风味,上海德兴馆还在各大线上外卖平台同步上架了特色青团,方便大家购买。
      
       青团销量一路走高的背后,是商家对消费市场多元需求的洞察:有消费者反馈6个装青团数量多、吃不完,杏花楼就在往年三拼口味的基础上,推出4个装的小包装青团;致鲜装纯手工新鲜制作,保质期仅4天,而盒装青团机器制作,保质期45天,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选用天然艾叶、高邮咸蛋黄、特制豆沙等优质馅料,回应消费者对高品质食材的呼唤;老字号的柜台里,既有豆沙、咸蛋黄肉松、马兰头这些熟悉的经典口味,也有黑松露鲜肉、奶酪草莓波波、枣粒核桃等时新口味,品种丰富齐全。
      
       “我买的是黑松露,他们家豆沙和马兰头也好吃的,都好吃。”市民王阿姨刚在王家沙总店结完账,购物袋里装满青团。她身边的爷叔笑着补充道:“这就是我们说的‘春天的味道’,老嗲额。”
      
       和目标明确的上海“老克勒”不同,初来乍到的游客们选择“雨露均沾”,刘先生就是其中一员,“我们好几个人一起,基本什么味道都买了,准备在这里分一分,每个味道都尝尝,然后再挑几种买了带回家”。
      
       杏花楼点心师范师傅说,虽然新兴口味也很受欢迎,但传统的豆沙和咸蛋黄肉松依然卖得最好,传统经典风味保持着不可撼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