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美]帕梅拉·麦考黛克 著虞晶怡 杨丽凤 译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源:视觉中国
■ 王赟
受2022年ChatGPT、2023年Gemini、2024年Sora相继推出的加持,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迎来新一轮爆发,活跃的开源环境和多模态模型一同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加速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加速演进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堪比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会将人类社会带入更高层次的崭新时代。而担忧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威胁乃至灭绝人类文明的人们,也正不断发出振聋发聩的警醒之声。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的作者帕梅拉·麦考黛克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史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伴随着同样的争议初露锋芒之时,帕梅拉便深耕其中,并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们交流、合作。凭借60余年的观察,帕梅拉在书中以审慎乐观的态度呼吁:“希望我们都能把人工智能当作一种神圣的信任来对待。”
人工智能史不仅是技术变迁史,更是个人的历史
《人工智能往事》的可贵之处,在于帕梅拉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史见证者的第一人称叙事。自约翰·麦卡锡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提“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迄今,近70年的人工智能发展史,帕梅拉几乎都有亲历。不仅在人工智能领域,纵观整个人类科技领域的专门史,如此漫长且全面的“在场”记叙作品也是极为罕见的。帕梅拉真实记录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要时刻,使其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科技史价值。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大谈“游戏人生”时的洒脱,可以读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坚持自己有关人类思维研究成果时的激情,也可以读到信息处理语言(IPL)发明者艾伦·纽厄尔在生命最后时刻对SOAR模型前景的乐观。这一幅幅人工智能奠基人的群像,承载着梦想与拼搏,也串联起人工智能70年的坎坷之路。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有别于多数科技史著作,在《人工智能往事》中,涌现在读者面前的始终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有着代际和传承、个性与叛逆的人。正如帕梅拉在书中所言:“这本书是关于人类的,而不是关于机器的。”从书中展现的作者与“第二代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杰出代表”爱德华·费根鲍姆的友情,我们不仅能看到费根鲍姆对于赫伯特·西蒙学术成果的继承和离经叛道——第二代人工智能研究者不再对如何精确模拟人类智能感兴趣,转而专注于在设计方法上让人工智能帮助人类完成事情;还能看到这位喜唱美国歌曲、爱读《百年孤独》的科学巨匠的另一面。这些站在时代前沿的人物,仿佛跳出了科学史的丰碑,成为怀揣着激情的普通人。但他们的价值无与伦比。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在本书推荐序中提道:“我们唯有了解和尊重每个历史阶段铺路石的作用,才能真正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才能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究竟如何为人类社会增添福祉。”正是他们,不断打破批评者宣称的不可能逾越的每一个障碍,不断实现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凭借丰富生动的人物故事,为读者客观、全面地理解70年人工智能发展史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人工智能史不仅是科技史,也是文化史
《人工智能往事》的可贵,不仅在于它是一部跨时代的科技史著作,同样也是一部展现帕梅拉个人对于人工智能进行哲学思辨和文化观照的科技哲学著作,抑或是文化反思著作。以往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威胁的立论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二文化”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将对以人文学科为代表的“第一文化”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进行反噬。不久前,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对谈时也涉及人工智能话题。莫言说:“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醒我们要更具个性地进行形象化思维。”但帕梅拉在书中却认为,“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融合。帕梅拉并没有为自己的哲学观念构建庞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工智能崛起之初所提出的人工智能与“第一文化”的文化冲突入手,基于深入对话和反思,质疑“故事是人类智慧的标志”,提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数字人文或将成为“文化历史转型的伟大时刻”,并最终提出“人工智能在构成挑战的同时也融合着艺术与科学以及所有其他人力资源”。
帕梅拉是以编辑和作家的身份介入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也为她跨越文化藩篱,融通感性与理性、形象与逻辑提供了便利。从她对人工智能先驱们丰富多元的个性呈现,便可见其在全书中致力打破人文与科技泾渭分明的刻板印象所作的努力。若是从“科技史也是人的历史”这一角度切入,帕梅拉在人工智能哲学领域的“文化融合论”便有着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帕梅拉驳斥魏森鲍姆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时就提到:“人工智能是人类持久冲动——尽可能了解自己——的最新表现……而尽可能了解自己始终是生物和行为科学、哲学以及在某些方面艺术的希望。因此,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对于这个领域(哲学、文学、艺术)来说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短语。”
帕梅拉贯穿本书始终的这种“文化融合观”,不仅是她个人留给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思想财富,或许也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破除认知瓶颈的一把钥匙。
续写人工智能史,中国举足轻重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优先战略,明确宣布要在2030年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并将在2030年前成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近年来,中国在应用算法、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绩斐然。书中,帕梅拉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与突破比喻为“横空出世的黑马”。
帕梅拉通过与中国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的交流,认为规模庞大的在线商务和社交网络、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政策的有效,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优势。事实上,中国的参与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近70年的人工智能发展史中,帕梅拉专列了一章介绍“中国与人工智能”,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寄予厚望。当然,在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大国竞争”方面,帕梅拉援引李开复的观点,即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力合作、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化解人工智能发展加剧国际间贫富差距的风险,才能让“人工智能的回报能够公平地分享给世人”。
遗憾的是,本书出版后的第二年即2021年,帕梅拉·麦考黛克,这位人工智能时代的真诚记录者逝世。但正如其生前所预料的一样,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本书译者之一杨丽凤教授在“译后序”中所言:“或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出版一本原创著作,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人工智能精英的文化与思维的故事。”未来续写人工智能史,中国将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