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3-07 第27,89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

做好创新大文章,成为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本报记者 苏展 单颖文 占悦
      
       “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发表重要讲话。
      
       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表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敢于向改革要动力,为人才添活力,合力做好创新大文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当下,基础研究转化周期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进一步前移,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这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就是要进一步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从0到1’的源头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顾祥林表示,基础研究是以兴趣为导向,一方面,要“从娃娃抓起”,让更多人对科学事业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更大,较难判断技术的前景、应用领域和商业化的时间,不能沿用“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科研评价方式,要允许失败,鼓励科学家凭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方向。而作为基础研究一部分的应用基础研究,是以目标为导向,这更需要引领科研工作者围绕我国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现场聆听总书记殷殷嘱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兼航天产品部主任施华君深感责任在肩。他说,目前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设备自主率还不高,未来在环境治理方面需要更自主可控的技术突破进行支撑。“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我感到作为从事自主可控装备研制的央企,应该更贴合国家发展的需求,有所作为,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勉励和鞭策。”
      
       一边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一边认真做笔记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侯立军,为“新质生产力”标画重点符号,并在旁边写下“生命力”三个字。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结合自身工作,他认为,海洋领域是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可以发力的方向。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攻坚,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升海洋经济提供支撑,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潜力
      
       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代表委员们提供了更为具象的指引。
      
       总书记重要讲话引发多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代表委员深入思考。他们提到,要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建立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在现场听得认真、记得详细。他说,从总量看,中国人才不少,但颠覆性创新成果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部门、高校、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灵活顺畅。他建议,探索大企业支持小团队创新研究的做法,助力中国科技实现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感受颇深。他建议,在大力扶持青年人才、为国育才用才聚才方面继续努力,特别是涉及科技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方面,向改革要活力添动力,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认为,新征程上,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和发展,做好创新大文章,是高校不可替代、无可推脱的历史使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这些年来,上海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总书记的讲话让他更有信心:“面向时代,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在所为。”他表示将反复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盘活校内和校外资源服务“国之大者”,承担多个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任务,努力成为全市科学智能发展的“发动机”和创新生态建构的重要策源地。
      
       总书记重要讲话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充满信心。他说,在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育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交汇点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高校、企业要打开边界,发挥双主体创新作用,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为合作成功研发的鸿蒙系统为例,双方找到合作方向、达成共识,共同突破人才流动与考核的传统限制,让人才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兼顾校内研究与产业落地;双方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创新周期大大缩短,创新效能大幅提升,高校和企业也达成成果共享机制。他建议,构建具有前瞻眼光和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梯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领跑者”。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塑造新优势
      
       “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总书记重要讲话让代表委员们有了新的奋斗动力。
      
       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吴瑞君有了新体会。她表示,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应重点思考绿色人才、绿色科技、绿色治理等生态环境治理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密不可分,破解难题需要交叉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倪迪表示,这就是今后工作方向。目前,航运业正加大力度探索低碳、零碳的绿色燃料以及供应链体系建设。对航运企业来说,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落实中央“双碳”部署的“必答题”,也是行业用能结构创新变革的“淘汰题”。对航运业来说,这也是加快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有利契机。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表示,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随着产品碳足迹、新能源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绿色新技术的突破,绿色供应链和绿色消费的形成,将催生一些新模式、新业态,也会像“新三样”一样形成我国竞争新优势。
      
       结合自身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崇明区区长李峻也有新感悟。他说,必须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要积极发挥好背靠上海国际大都市、长三角等区位优势,用好资本、人才、科研、市场等方面综合优势,发展符合生态定位的高能级、高质量生态产业,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产品质量,在种源农业、数字农业等方面下功夫,打通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之路,为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市场服务,切实提升高品质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说,今年国务院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碳排放权交易应当逐步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他认为,这对推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维护国企、民企、外企公平竞争的权利并竞相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