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3-04 第27,88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大家聊创新》,紧抓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

第二季今起全网推出,讲述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的生动实践

       编者按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在全国两会召开之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创新》系列纪录短片第二季,今天起在全网推出。短片邀请奋战在创新一线的科学家、业界大咖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展现上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突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生动实践。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近十年来,上海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科创中心建设正从“建框架”迈向“强功能”。
      
       202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谆谆嘱托化作接续奋斗、奋力一跳的强大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要有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大家聊创新》第二季中,来自科技、教育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赵东元、陈佳、余学军、潘讴东、汪铖杰,以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他们的创新之路、创新之悟,展现上海在基础研究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领域的创新硕果,用镜头记录下催人奋进的上海故事、中国故事。5集系列纪录短片包括《做百姓用得起的细胞药》《分身》《神奇的笔》《治愈未来》《无尽的科学前沿》,将创新实例、创新感受和场景化讲述有机融合。其中一集,将由科学家本人和数智人分身联袂出镜讲述。
      
       3月4日至8日,《大家聊创新》第二季每日更新一集,本市主流媒体所属新媒体平台、东方卫视等电视频道、各商业网站及平台同步播出。
      
       相关报道刊第四版
      
       ■本报记者 王蔚
      
       创新潮涌,千帆竞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当下,上海,在创新浪潮中激流勇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大先导产业壮大成势,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
      
       新征程上,各行各业弄潮儿矢志创新、勇攀高峰。他们胸怀使命感,勇闯“无人区”,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为推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拼搏。《大家聊创新》第二季5位讲述者的故事,正是这创新浪潮中的美丽浪花。一往无前的创造激情、活力满满的创新生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让上海这座梦想之城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培育新动能:发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上海把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为主攻方向,把强化基础研究作为战略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一项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在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团队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创新突破。20多年时间里,科学家一往无前,勇攀一座座科学高峰,把热爱的事业做到极致,在介孔材料领域取得“从0到1”原创性突破,创制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赵东元说,回头看,介孔材料制备从无机到有机的大跨越,只是薄薄一张纸,创新就是捅破这张纸。▼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深化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的任务和要求更加紧迫。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科研很苦,坚持很酷”——实验室工作服背后的两句话,是创新一线的真实写照。在赵东元看来,基础研究绝不要去幻想如何快,因为科学是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突破,才会有创新。而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领域,就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出新动能。近年来,赵东元率领团队将介孔材料成功运用到石油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创造了巨大价值。他说:“未来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造‘孔’。”
      
       抢占制高点:加速全过程、全链条创新
      
       从实验室到研发中心、从生产平台到产业基地,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新产业挥洒创新激情。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海加速全过程、全链条创新,把培育壮大三大先导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先导产业“卡脖子”难题。华道生物在细胞免疫治疗的新赛道上攻坚克难,探索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之路。曾经是血液科医生的华道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余学军表示,华道生物的目标就是要把百万元的CAR-T细胞药,做到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多年来,这家创新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在余学军带领下锲而不舍、敢闯敢干,攻克生产设备、一次性耗材、运输储存、质量监控等关键技术,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全产业链平台,走出中国企业自己的中华CAR-T成药之路。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的另一端,为创新药科研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聚焦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科技企业和元生物,在临港新片区打造近8万平方米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化GMP生产基地,向全球展示了上海先导产业的科创服务能力。从张江到临港,和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潘讴东的创新创业之路见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历程。“无科创、无未来。”他表示,上海是全国生物医药科创企业的集聚地,良好的创新生态助力企业茁壮成长。
      
       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人工智能创新领域,科学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为它们赋能。腾讯优图实验室研究总监汪铖杰带领团队在视觉内容生成技术领域,不断探索AI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他们运用AI技术在宇宙里寻找脉冲星,用AI与有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对话”,用AI大模型生成逼真、智能的数智人分身。汪铖杰表示,AI创新需要执着和韧性,需要严谨的科研精神,AI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
      
       战略支撑:强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创新孕育未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新篇章,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上海把健全创新支撑体系作为重要保障,大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今年1月,由上海科技大学孵化的创新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正序生物,利用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药物,在全球首次通过碱基编辑疗法治愈了一位血红蛋白病患者。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再到临床试验成功,正序生物创始人、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常任教授陈佳经历了科学家创业“从0到1”的历程。
      
       十年前,陈佳学成回国,选择扎根上海,开始碱基编辑领域的研究,和国际上的科学家几乎同时“起跑”。“十年干一件事”,他带领团队潜心攻关,取得多项专利成果之后,在学校支持下开始创业。如今,正序生物已完成天使轮及A轮融资,与上科大签署专利组合全球独占许可协议,并与医院顺利开展临床试验。陈佳发现,企业发展也能促进自己的科研。他表示,政府、高校的支持,投资人对技术的认可,形成很好的创新氛围,在这样的土壤上,科研成果最终能顺利转化、开花结果。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的新征程上,上海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激励一批批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发挥聪明才智,在创新赛道上探索无尽的科学前沿,他们施展才干、成就梦想,为人类拓展知识新疆界作出新贡献。
      
       作为科学家、作为导师,赵东元一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无人区”。他说,科学家没有什么成功秘诀,要做一个独出心裁的与众不同的科学家,有科学精神,有质疑精神,有思索精神,总有一天我们会有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成果屹立在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