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星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之下,长三角教育该如何示范引领,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日前,由民进上海市委、上海师范大学、协和教育中心(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邀请长三角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学者、基础教育一线校长教师及企业界代表,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主题,共同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出谋划策。
长三角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地区。长三角区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离不开人才创新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强大动力。人才培养,正事关教育和创新发展的“基本盘”,涉及整个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人才包括科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包括应用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看来,人人都有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教育,不断激发每一个人的创新潜能。这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升,更要着力培育他们的沟通、合作和信息整合能力,塑造学生的公德心、同理心、责任心等,提升其全球意识与跨文化意识。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所长张晨认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从功利主义到人本主义,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精英化到普及化,既要关注共性,更要尊重差异,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能动性”。
在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看来,教育界要树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尊重因材施教的规律,推动高水平教育公平,同时鼓励合理、良性的学业竞争。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卢慧文则建议,要加快建设综合高中,降低普高和职校的分流焦虑。通过学分制安排,促使学生多样化发展。
深化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不仅是资源共享的问题,更是理念的统一和体制的协同。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教育的逻辑将发生变化,“我们更要从培养‘国之大者’的角度出发,早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部署。”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建议,希望更多的大师加入中学育人,创造研究氛围。
此外,与会专家还围绕如何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经费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教育评价标准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国际教育服务供给适切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