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3-02 第27,88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张文明委员遍访浙赣鲁粤多地梳理释放乡村内生治理能力路径

扎在田间地头,建言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苏展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跑了12个省22个村写成“警惕乡村振兴过程中投资过热现象”提案,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引来媒体争相报道。扎得越深,他越发体察到中国乡村的学问之深——基层治理的手势和乡村的内生治理能力是否匹配?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怎么调动?乡村振兴的政策如何真正惠及农民以及集体组织?……每一问,都对应着具体的案例。
      
       “提醒的效果达到了。”张文明说,去年提案递交后不久就接到通知赴京详细汇报情况。今年,他仍关注乡村振兴。一年时间,张文明扎在田间地头,理出释放乡村内生治理能力的思路:数字化赋能。
      
       形成线上市场
      
       南丰蜜桔——江西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张文明在一处种蜜桔的村落调研了4个多月。村支书有一本记事本,记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每年每棵树的蜜桔产量以及销售价格。
      
       张文明发现,当蜜桔种植循着当地政府手势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后,农民的收益是否真的如愿大幅上涨?其中既有供应量上涨带来的供求关系之变,也有邻省同类水果发展引发的市场竞争。他认为,当政府进行规模化运作后,农民对市场的嗅觉不如以往灵敏。这种“失灵”直接体现在对种植数量和成本难以把握。张文明认为,要提升农民收益,应让农民的“嗅觉”回来。
      
       他在山东寿光调研时找到参考。同一个乡镇的各村落形成有序分工:番茄、白菜、青椒,各村各有品类,避免同质化竞争,“他们形成了相互间的沟通渠道,政府搭台,村与村自己商量决定种植品类。”
      
       数字赋能这种沟通渠道,就能实现更大规模交流,“政府搭建好数字平台,让农民交流获取的信息。村落间农民自主交流找到市场供需的平衡点。”
      
       激发农民积极性
      
       数字平台解决的不只有产业同质化问题,也能为农民的产品销售增加渠道。如今数字平台的交易热火朝天,农民能否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
      
       目前的带货模式给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带来不小压力。张文明在东部省份调研发现,当政府以产业方式推荐产品,农民所有的产品都会被纳入该体系,基层人手就囿于报推销数据、做销售方案之类的工作。
      
       眼下,社交平台“下沉”,庞大的用户基础给农村“直播带货”带来无限可能。“政府只要做好市场监管,合法合规地给农民发放应有的补贴。”他认为,让市场回归市场本身,激发农民积极性,“给政府减负,且农民自己行动,也会形成自我负责的意识。”
      
       诸如此类的数字平台,甚至能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张文明在浙江农村的文化小礼堂看过“村晚”,舞台上的面孔年轻热烈——那是从外地赶回来的年轻人们,他们在政府搭建的数字平台上得知村里要办村晚的信息,赶回来凑热闹。“虽人在外乡,但心系乡土,这些年轻人一直关注着村里的动向。”他曾去广东省梅州市调研,被一个村的微信群震惊了。几百号人,手机群里“叮叮咚咚”不绝于耳,“微信群也是一种联结平台,问题就是信息太多太杂。建立一个细分板块的数字平台,更能通达信息,起到交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