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2-27 第27,88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直面经营主体需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出台登记管理改革措施

“21条”解决一类问题惠及更多企业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全力支持浦东引领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创性改革;提高核名登记便利度,探索推出企业名称人工智能帮办管家;突破境外投资者身份认证瓶颈,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直面经营主体需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昨天发布《深化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涉及5个方面21条举措。
      
       “上海前不久刚刚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版,在150条实施项目中,涉及市场监管部门的事项占20%。”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表示,此次21条《若干措施》的出台,是结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迎评工作以及优化营商环境7.0版的要求,一方面,推动从“从无到有”向“从有向优、从优到精”进阶,全面提升便利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减少“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服务断点,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面上惠及更多企业。
      
       聚焦国家战略,探索先行先试登记便利化举措
      
       《若干措施》提出,聚焦国家战略,探索先行先试登记便利化举措,共有3条举措,明确全力支持浦东引领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创性改革,推进经营范围登记集成改革试点。
      
       就在几天前,《浦东新区深化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改革若干规定》施行,对标新加坡标准行业分类的先进经验,首次明确“企业仅需将许可经营项目及主营项目向登记机关申请经营范围登记,其他经营项目由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或者‘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自主展示”。
      
       营业执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经营范围”,过去只有写在经营范围里的,企业才能开展经营,而浦东新区此次实施的新规定打破传统做法。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首批获益企业之一,副总经理管凤华介绍,公司不少业务涉及复合业态、创新业态,“我们现在只要有经营需要,非主营、许可项目就可以登录‘一网通办’平台直接更新经营范围,不用在窗口预约、排队、等待逐条审查了”。
      
       《若干措施》提出,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探索优化企业跨省迁移登记工作机制。记者获悉,近几年,不少迁入大虹桥的外省市企业反映,跨省迁移时,迁入地登记机关在办理登记时需要核对原登记档案中的决议章程等文本内容、人员签字签署、法院冻结、股权质押等信息,由于没有跨省的企业档案查询系统,一般需要待收到书面档案后方可办理迁入登记。而此次举措允许企业在取得迁出地登记机关的迁出同意后,经全体人员办理实名认证即可在书面档案未收到的情况下办理迁入登记,企业领取迁入地颁发的营业执照的时间预计可以提前一个月。
      
       此外,《若干措施》还提出,全力推进长三角经营主体登记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地区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文书互认,允许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住所或经营场所中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字样,加强长三角地区经营范围登记联动。
      
       吸收“一手”意见,汇成具象“干货”
      
       相较以往,这次《若干措施》关注的问题更具象了。比如,登记的场地资源释放、企业公章丢失等都是具体操作问题,曾是困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
      
       “上家搬走的时候没有去办注销手续,由于同一个地址无法开两张执照,我们就招不到新的承租方,4000平方米的场地一直空着,有没有解决方法?”上海海锦房地产有限公司紫荆广场副总经理陶伟讲出了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痛点”。市市场监管局在走访楼宇、商场中发现,很多承租方搬走时没有做好“收尾”工作,给管理方的新一轮招商造成困扰,他们迫切希望市场监管部门能够打破僵局。
      
       带着企业诉求,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专家、基层业务骨干在法律和实务层面开展多轮研讨,论证“释放同一场地登记资源”的风险性和可行性,最终形成《若干措施》中的第12条,“原经营主体已搬离但未及时办理住所变更登记,产权人或其授权人出具原房屋租赁关系解除的证明的,登记机关可以将该场所登记为新入驻经营主体的住所”。
      
       “对营商环境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经营主体。他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彭文皓告诉记者,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12345热线等渠道,收集了大量“一手”意见和建议,并在这次登记管理改革中,把企业的合理诉求作为改进工作的切入点,确保每项政策措施都能落地执行、精准发力。
      
       聚焦企业关心的“高频”事项,让企业“找得到”“用得顺”,《若干措施》中给出很多具象解答。比如,名称申报是企业注册的重要环节,上海从2021年起开展企业名称申报承诺制改革,推行计算机自动比对智能化审查。不过在工作中,大部分申请人更愿意当面或通过电话咨询参考意见。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处长俞培刚介绍,市场监管局将探索以大模型为基础,开发适用于企业名称自主推荐的专用模型,对申请人历史申报记录进行分析,按照个性需求适时推荐可用名称,提供陪伴式帮办服务,提升名称通过率。
      
       增强企业感受度,从经营主体视角考虑问题
      
       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包含经营主体比较关心的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信用修复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比如,外国自然人来沪投资设立企业,提交的身份证明为有效期内的新版或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无需办理公证。市场监管部门还将探索依托多源身份认证数据,开展对境外自然人投资者的身份认证,具备条件的境外自然人投资者,可全程网办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还比如,《若干措施》明确,企业因未及时年报等原因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满5年且主动改正的,无需申请即可自动移出相关名单;对于初次发现未年报且主动补报的个体工商户,不予行政处罚,并自动取消经营异常标记。“有一些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满5年了,也符合移除条件了,自己却忘了这事儿。现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不需要申请就可以移出异常名录。”市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督管理处处长海文透露,截至目前,已有591户企业享受政策便利,这种“无感”的监管方式,提高了企业的感受度。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罗培新认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已从以前的减流程、减环节、减时间、提高便利度,走向系统集成的阶段,“我们制定的规则、推出的管理服务措施,都要让经营主体有一种平和、自在的松弛感,这次市市场监管局出台的深化登记管理改革措施,是站在经营主体的视角考虑问题,并以经营主体为视角来表述文件内容,这就增强了企业的感受度,缩小了政策与企业感受之间的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