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开启民乐与AI共创的“新赛道”。 (上海民族乐团供图)
■本报记者 姜方
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其代表颜色为创作灵感,借助AI作曲创作十首全新民乐作品——2月21日,上海民族乐团宣布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下简称“TME”)开启战略合作:双方将聚焦以民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AI音乐创作技术的跨界融合,通过TME旗下首个AI音视频研究实验室——天琴实验室的音乐生成大模型,打造一台科技与艺术深度交融的特色音乐会《零·壹|中国色》,于今年4月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亮相。
这是上海民族乐团与AIGC技术的首次深度跨界合作,团长罗小慈将其视作“一次科技与艺术的双向赋能”。“我们将共同探索AI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拓展海派民乐的创新边界。”她坦言,身处当下,已无法避免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开年以来,AI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刷屏,再一次证明人工智能已从技术辅助逐渐走向“创造力”领域。“希望借助科技激活传统艺术创作的新观念和想象力,让民乐和AI碰撞出美妙的火花,也见证上海这座创新之城的蓬勃活力。”
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如何双向赋能
“0和1这两个二进制数字,构成整个计算机世界的信息基石,而这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有相似之处。”罗小慈介绍,《零·壹|中国色》音乐会名字本身,体现了数字世界和中国古老智慧的联结。而民乐团二楼排练厅外的风景,则是音乐会的灵感源泉。“满目或黄或绿的树叶让人觉得很舒适,这些色彩折射着不同情绪;耳边的鸟鸣声,如同传递音乐情绪的色彩,抽象又灵动;中国色里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出岫、苍筤、凝脂等,展现了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也启发了我们对美的认知。”试想,如果让AI来谱写中国色,这些色彩将会幻化成怎样的音符?于是,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音乐会创意应运而生。
此次由AI进行民乐作曲的技术难点,则由TME天琴实验室攻破。“我们的音乐生成大模型,根据上海民族乐团的风格与演出需求进行专属定制,无论是琵琶、阮、笛、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还是键盘、爵士鼓等现代流行乐器,经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曲式和创作规律进行训练,再通过风格优化,将实现输入描述指令直接生成高质量音乐的跨越式突破,也就是‘文本成曲’。”TME技术副总裁、天琴实验室负责人周文江说,实验室的音乐生成大模型正依托QQ音乐平台中的海量音乐数据库,持续学习中国民乐的数字资源。“团队中有一半以上成员具有音乐专业背景,同时具备音乐素养和计算机知识。”
AI创作的民乐能否打动人心
AI创作的音乐,能否打动人心?这是主创需要解决的问题。顶级音乐家奏出的音乐传递了人类最深处的情感,有很多即兴的音乐处理并无规律可循。比如,不同的演奏者处理同一首曲子的旋律,可能因为不同的气口、节奏和律动,还有当下的不同心境与感觉,产生风格各异的演奏效果,而这恰恰是现场音乐演出的灵魂,也是打动人的关键。
“AI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创作规律与乐理知识,创作出符合一般乐迷听感的作品。而如何模拟人类演奏音乐的情感,可以在相关作品上标注情绪,让机器学习不同情绪和音乐之间的关联性。”周文江举例,当AI完成“写一首欢快的民乐作品”的初步指令之后,还需要有更多体现演奏家个人化细腻情感表达的数据库,使得AI作曲作品能发散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情绪,创作出既符合海派民乐风格特色、又具有艺术想象力的民乐作品。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进行模型的调教,直至创作出满意的乐曲。
记者了解到,从QQ音乐的听歌识曲、哼唱识别到全民K歌的智能修音、AI歌声,再到行业首创的“琴乐”一站式生成技术,即可一站式完成歌曲生成的作曲、编曲及混音等能力,天琴实验室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将帮助双方更好地完成这次合作。而随着与上海民族乐团长线战略合作的不断深入,未来,实验室的音乐生成大模型将不断精深“文本成曲”的实用性、高效率创意通道,精细化拟合丰富多元的曲式风格及演出场景,创作更多中国民乐新作。
“我们期待AI作曲系统发散丰富多样的音乐情绪、探索民族音乐创作领域更多新的可能。相信通过乐团演奏家们的二度创作和多元演绎,能使作品焕发个性化特色、传递丰沛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更切实感受到技艺与情感交织的独特魅力。乐曲的气韵和情感是我们的心之所向,也是音乐真正的灵魂所在。”罗小慈说。
开启与AI共创“新赛道”的同时,沪上文艺工作者眼下正在多维融合音乐、文化与科技,思考如何从多元、有趣、创新的角度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以上海民族乐团为例,除《零·壹|中国色》音乐会创作外,QQ音乐平台也将在站内上线乐团专区,为更多听众带来视听享受。团方也期待借助腾讯强大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帮助海派民乐实现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播,为中国民族音乐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写下富有意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