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华文明》王 巍 等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 陈三霞
中华文明拥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犹如一条璀璨的河流,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和传统智慧。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今天的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曾经有人质疑,今天的人们口口声声说什么上下五千年,这到底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无缥缈的古史传说?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都有兴趣。那么,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有多长?谁能解答?谁有资格来回答?有什么证据吗?
2002年春,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工程至今已有20多年,400多位专家学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首次利用考古资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直面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如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由探源工程的几位重量级学者领衔,为读者奉上一本厚重的佳作——《溯源中华文明》。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是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的首席专家,也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在多年的研究之上,王巍认为5000年其实是一个略微保守的数字。在距今10000年前,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栽培粟与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开始栽培水稻。农业的产生使先民进入定居状态,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距今8000年,农业显著发展,生产得以普及,社会出现阶级分化,文明起源的进程正式开启;距今6000年前后,聚落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手工业显著发展,文明起源的节奏加速;距今5500—5000年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社会出现了分工,礼制初步形成,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继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前后,长江下游文明衰落,黄河中游势力壮大,中原地区开始崛起;距今4000年前后,夏王朝建立,政治上的早期中国形成,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新阶段;距今3000年,王权得以巩固,社会等级森严;距今2200多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天下一统的格局至此形成。王巍梳理出的这条文明发展的时间线,可以说提出了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
自古以来,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文明繁荣各异,展现出独特的特色和魅力。这些文明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成就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和丰富多彩。同时,这也决定了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有什么共性可言吗?研究不同文明的共性也是探源工程的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总结出如下一些共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显著增加,社会结构出现显著变化,出现了面积达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说明出现了人口向政治中心集中的现象;社会分化日益严重,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掌管集团公共事务的管理阶层和掌握军事指挥权力的首领,以及琢玉、制骨、冶铜等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专业工匠家族;社会出现明显的贫富贵贱分化,社会财富被权贵阶层和家族所占有。
以大家十分熟悉的长江、黄河流域的崛起与发展为例。正是由于农业的发展为先民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乃至剩余价值,为人口增殖、社群规模扩大和向复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给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适宜农业发展的环境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距今4300年前后环境的变化使得农业受到严重打击,是导致长江下游区域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黄河中游地区的势力逐渐壮大,中原地区开始崛起,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与长江下游地势低平和单一的水稻种植相比,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多品种的农作物种植体系,使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总结这些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需要从更为悠久的历史阶段着手研究,更需要宏大的历史视野,在《溯源中华文明》中,专家们有着更为精彩与细致的论述。
我国古代的都城规划很多时候都是以中轴线为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对称性和秩序性。中轴线不仅在都城的总体布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设计的核心。从皇宫到民居,从城市街道到城墙,中轴线的存在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更加协调、统一和有序。这种规划理念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至今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那么,这种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的城市规划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在被学术界认定为夏代后期都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布局中已有明确体现,在距今5300年被学术界认为是河洛古国首都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也已初见端倪。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并排排列的布局,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宫室制度的先声,影响深远。王巍在书中指出,“中”的观念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一种直观体现。
今天,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不仅是为了追溯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们的民族精神。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传统,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方向。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的特征特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溯源中华文明》一书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的封建社会,再到秦汉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这一历史进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正是这种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
《溯源中华文明》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它不仅证实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真实性,更让国人和全世界炎黄子孙得以一窥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