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2-09 第27,86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走!去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博物院推出“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与观众共度龙年新春。 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李婷
      
       “快看!这条‘龙’好可爱,我好像在哪见过!”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一楼大堂,宸宸拉着妈妈在清乾隆年间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的展柜前驻足。这件文物上的龙特别活泼,四肢张开、圆目张口,像是在跳科目三,曾被网友用作表情包。
      
       农历新年是龙年,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着美好的愿景。辞旧迎新之际,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沪上多家博物馆展出龙元素的文物,邀请观众开启“寻龙”之旅。
      
       龙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多变而丰富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特别的一个——它未曾见于现实之中,其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多变而丰富。从正在举办的“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可以一窥龙这一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神秘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本次展出的8件不同时期、材质各异的龙文物精品中,年代最久远的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距今5500—5000年,是中华民族早期龙形象的代表。和如今人们熟悉的龙不同,这件玉玦形龙头部较大,双耳竖立,耳间有棱脊,吻部前突,用阴线雕出双目、口和鼻间褶皱。躯体弯曲呈玦形,缺口处有明显切割痕。颈部有圆孔,可以穿系。根据造型推测,这条龙的形象可能源自猪、熊或蚕等,因此也被称为“玉猪龙”。
      
       唐代的金龙已有了如今人们熟悉的龙的形象,它长首独角,巨目阔口,眼与耳下有三撮短须,脚爪锐利,身躯细长,有清晰细密的龙鳞。依托整枝珊瑚形态雕刻而成的近代珊瑚龙,是此次展出文物中体量最大的,此前从来没有公开亮相过。这条龙回首摆尾,口中含有可活动的宝珠,龙角后曳,挂有一包袱状的瑞器,造型很是少见。
      
       而在最新推出的“辰龙出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上,龙的形象也颇为多元。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昔年海上亲眼见,龙出沧溟腾碧虚”的出海之龙,也可以看到“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的飞天之龙,还有“玄豹夜寒和雾隐,骊龙春暖抱珠眠”的捧珠之龙。凭借独特造型与吉祥寓意,龙的艺术魅力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工艺美术领域。展览展示的各种银器、珐琅器、瓷器等都包含了龙的元素,或矫健威猛,或精巧清丽的龙形,承载了人们对世界最初的疑惑、想象与崇拜,也寄托我们兼容和谐、普济四方的文化信仰。
      
       多条隐藏款的“龙”等待观众去发现
      
       有些博物馆虽然没有举办龙文物主题展,但稍加留意,便能在展厅与“龙”邂逅。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例,常设展中有多件龙元素的文物。镇馆之宝之一“物华号百子大礼轿”,通体雕刻花鸟鱼虫、仙禽瑞兽、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不乏龙、狮子、花鸟等众多富有吉祥寓意的纹饰。这顶花轿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物华号贳器铺”老板周渭澄为独生儿子周宗余娶亲用所制,也可以作为出租的婚庆礼轿。他从浙江象山请来十位匠人,精工细作历经十年完成。这顶豪华的花轿,是多项传统技艺与海派文化融合发展至巅峰时期的典范作品,生动呈现了传统民间造型艺术,也是近代江南地区人生仪礼的重要物证。
      
       不久前启动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也隐藏了多条“龙”。比如,备受关注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出土自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的商代晚期青铜爬龙权杖的柱顶有一龙,龙头上有镰形大耳一对,耳内内侧有一对犄角。龙口大张,两前爪趴于柱顶上,身尾下垂贴于柱侧,后爪紧紧抓住两侧,尾巴上卷。从这条龙的头部看,很像山羊,还有长长的胡须,所以有人认为应该定名为神羊;从身体看,它细长的身体又很像蜥蜴。
      
       而该馆的首个常设展厅“中国古代青铜馆”中,春秋晚期鸟兽龙纹壶周身满布花纹,自口沿至腹部,有环状纹饰带九道,腹以上三道宽纹饰带为蟠龙和人首、兽体、鸟尾的怪兽相互缠绕的形象。该器制作精工华丽,图案构思巧妙,堪称春秋晚期晋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代表作品之一。
      
       “文物上的龙是先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见证。”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龙形象的演变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多元融合,龙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