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2-08 第27,86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141岁杨树浦水厂正在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工程——

在文保堆里搞建设,什么体验?

李玲(左)与同事参与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李工过来看一下,又挖到‘宝贝’了!”每当接完类似电话,李玲都会立即请相关人员一同前去“鉴宝”。她步伐轻快,恨不得一下子赶到那儿。
      
       这是在考古现场?并不是,但怀揣的心情和期待相差无几。近期,141岁的杨树浦水厂正在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工程,这称得上是一次重磅升级。
      
       作为杨树浦水厂生产科副科长,李玲深知任何环节都马虎不得,时刻牢记生产无小事。每根管道都十分重要,每处作业面或许蕴藏着不期而遇的发现。
      
       由于水厂早年经过多次改造,当时的文字及图纸资料并不详尽,给施工带来很多麻烦。李玲介绍,有时候遇到“老古董”,厂内会提供相关图纸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交底工作,必要时需要邀请厂里退休的“老法师”们共同“会诊”。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老设备,经仔细清洁维护后,会妥善留存。
      
       通过这一系列保护修缮以及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百年水厂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生产能力也将始终保持行业领先。
      
       水厂实施“边运营、边改建”
      
       水,串联起城市的历史长河;水厂,极具特色的空间场域,书写新旧和谐的共生篇章,与城市同步发展。
      
       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开始于2020年,设计规模为每天120万立方米。改造完成后,将为杨浦、虹口、静安、普陀、宝山等5个区的近300万市民提供高品质放心水。
      
       整个工程的关键在于“边运营、边改建”,因此,分四期建设、滚动推进。为了响应上海今年底“深度处理全覆盖”的要求,水厂正推进第三阶段施工——东区60万吨/日深度处理改造。所谓“深度处理”,是指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上进一步增加臭氧和活性炭滤池联用的处理工艺,使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状态,通过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达到水质深度净化的目的。
      
       在李玲和同事们看来,此次深度处理改造,其实是在文保堆里搞建设,在古树边上做工程。杨树浦水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典型的英国中世纪哥特式古堡建筑。厂区内,既有生产设施与百年历史保护建筑纵横交错,标注“1883”“1902”“1921”“1925”等年代的建筑随处可见,施工中必须避让。据统计,这里分布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9处12幢、古树名木6株。杨树浦水厂提出“水质保证、环境保护、运营保障、文物保全”的四保方针,工程实行一个施工单体一个策划方案,一棵古树一个保护方案。每个人都全心全意,保护好这些珍贵“国宝”。
      
       岁月可停留,技术不“停流”
      
       行走在工地现场,处处可见水厂“边运营、边改建”的工程特点:施工围挡将厂区分成施工和生产区域,厂区主要工程车辆通行道路铺设钢板,以保护地下管网;施工区域架设临时天桥,搭建起巡检通道,保证水厂运行。
      
       特殊的改造模式,使原先的道路被划分隔断,巡检的路程要比原来多一倍,确实给工作带来一些不方便。为了缓解这一困难,李玲手绘了新的巡检路线图,带领各班组师傅去现场实地走一遍,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还要一次次记录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内容,做好上传下达,及时汇报沟通,确保“安全生产、安全施工”两不误、两促进,推动工程有序进行。
      
       改造期间,设备停运,工艺流程的变动,给现有运行模式带来一定困难,主要矛盾集中在新老生产线的同时运行上,生产操作系统界面也处于“五花八门”状态。在厂党政领导的指导帮助下,李玲通过自己的技师工作室以及青年创新实验室平台,和同事们齐心协力进行工艺及设备的调试,开展《硫酸铵加注系统完善》《后加氯系统优化》等项目课题研究。通过“传帮带”等接力棒学习模式,团队切磋琢磨、钻研奋斗。目前,新旧工艺及设施设备相结合的运管模式已步入正轨,切实有效保障了水厂改造期间的优质供水。
      
       杨树浦水厂,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度,更凝结着城市的温度、发展的活力,为千家万户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清泉,与时俱进追求行业领先的水处理工艺、管理、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