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雨伦
1月10日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发,途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六省市,奔跑1210公里,吴忠洋终于在1月31日上午11时抵达上海外滩金牛广场,时隔八年再一次用脚步丈量“京沪线”。
“八年前,我从上海跑到北京。这次,我从北京跑到上海。这正如一个完整的圈,也是我送给上海的礼物。”吴忠洋表示。八年前的1月10日,吴忠洋从上海外滩金牛广场出发,1月31日跑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全程1320公里,“很多人开车完成京沪线,也有人骑自行车完成,但从来没有人用双脚去丈量这段距离。我当时觉得这挺有意义”。
八年前那段旅程不仅关乎梦想,亦关乎对奶奶的缅怀和告别。2015年底,奶奶的逝世对吴忠洋而言是沉重打击。他决定以奔跑的方式为奶奶祈福。2016年,吴忠洋跑至江苏盐城,一度体力接近透支,而新204国道沿途还没有食物补给。一位当地跑友在得知情况后,立即购买汉堡与热饮送到他手中,并且安排了跑团的两位会员陪他一起跑完该路段最后一程,为他鼓劲加油。
“你有没有想过再跑一次?你还记得路上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吗?”2019年,朋友的两句话在吴忠洋心中默默埋下种子,“这一次,我想感恩一路上曾经帮助我的人,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报答他们”。
出发前,也有朋友曾劝吴忠洋三思后行,但他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声音,“我就是属于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即使撞了南墙也要把墙推倒”。
再次踏上征程,吴忠洋给背包贴上“M001”的标签,因为这是一场与自己的赛跑,“我把它当作一场比赛,自己和自己比。世界上最强的敌人就是自己。突破了自己,就能突破一切”。
路途中,吴忠洋需战胜复杂的天气,与远不如八年前的身体抗争,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出发后的第二天,吴忠洋就在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到天津市北辰区的途中不幸右脚受伤。一位从事运动康复的天津跑友得知后,驱车20余公里来到吴忠洋下榻的酒店为他治疗。35岁的吴忠洋感慨身体已不如从前,从第五天开始,“我就感觉身体特别特别沉重。年轻的时候身体恢复得很快,现在需要更多时间缓和”。
变化多端的天气同样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路途的第七天,吴忠洋的计划是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跑到潍坊市临朐县,但途中突降大雪且持续数小时。即使全身湿透,他仍坚持不懈地前行,咬牙完成47.4公里的路程。吴忠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我还能走,我就不会停下。”
跑步途中,吴忠洋的内心始终有两个声音在对话。“为什么这样坚持?”“这样坚持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过去八年人生的一幕幕,在吴忠洋脑海中如电影般闪过。他表示,正是八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了如今的自己。
吴忠洋的坚持不仅仅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奔跑。这八年中,他一路辗转从上海、昆明到北京,从一名普通的赛事服务者,到最终创立自己的体育赛事公司,并带领团队为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襄阳马拉松等大型路跑赛事服务。通过这次旅程,吴忠洋也更加坚定了今后的规划与目标,“我希望自己的马拉松成绩能突破330大关(3小时30分钟),我也希望能为中国的路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