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2-05 第27,86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运动

首次落户上海的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昨晚落幕

花滑盛宴再燃冰雪热情,申城延续“冰之梦”

主场作战的金博洋在本次四大洲花滑锦标赛男子单人滑比赛中排名第五。本报记者 陈龙 摄
       ■本报记者 吴姝
      
       曲终人散,当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的灯光熄灭,首次落户申城的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昨晚落幕。“冰之光”熄灭了,但“冰之梦”将在这里延续。
      
       在赛事四个项目的角逐中,中国选手皆无缘领奖台。男子单人滑是中国队离领奖台最近的一项,名将金博洋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在传统优势项目双人滑上,中国队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三届冬奥元老彭程携手35岁老将王磊排名第六,另两对年轻组合张思阳/杨泳超、王瑀晨/朱磊则以第10名和第12名的成绩完赛。女子单人滑“小花”陈虹伊、朱易、程佳盈以及三对冰舞组合成绩排名均在十名开外。
      
       “最近几年,中国花滑在国际赛场的成绩有所下滑,有许多小运动员处在往上拼的过程中,这需要一定时间,也需要观众更多支持和鼓励。”作为开幕式表演嘉宾,2006年都灵冬奥会双人滑亚军张丹直言,“新老交替期比较困难,重新再回到顶端是一个过程,这也是体育残酷的现实,或者说是一个常态。”
      
       在四大洲赛的舞台上,既体现了竞技体育残酷的一面,也演绎了音乐和舞蹈的轻松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场冰上盛宴,让更多人爱上了花滑运动,播撒冰雪梦想的“种子”,不断推动冰雪产业持续发展。
      
       梦想住进冰童心间
      
       “最喜欢陈虹伊姐姐!”在四大洲赛的现场,李尚霏和吕冬晨两位小冰童不约而同地说,中国女子单人滑选手陈虹伊是她们的榜样。作为为赛事服务的冰童,她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赛,还能在“娃娃雨”后滑上冰场“大显身手”,并在场上与选手们互动。
      
       中国花滑协会为此次“上岗”的32位冰童“排班”,分为两组服务不同时间段,让大多数冰童都有机会一睹顶级运动员的风采。“最受欢迎的当然是金博洋了!”吕冬晨说,金博洋收获了倾盆而下的“娃娃雨”,以至于他的表演结束后,需要32名冰童齐上阵。
      
       可别小看这些捡娃娃的冰童,此次四大洲赛的冰童选拔,对年龄、身高、滑行能力等都设定了标准。在60多位初选入围者中,再通过线下场地模拟,以2比1的比例进行筛选。“我们主要考察三个方面的能力。”上海市冰雪运动协会副秘书长徐越介绍说,“一是自理能力,他们‘上班’需要自己提一个小箱子,自己换鞋、穿衣服;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状况随机应变;三是能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12岁的冰童李尚霏梦想成为专业花滑运动员,她已完成自由滑9级考试,正准备步法9级考试。在花滑等级测试中,双8级已属竞技级水平,像李尚霏这样想要走竞技路线的冰童,“练花滑一周三练等于没练,最起码一周六练。”徐越告诉记者,捡娃娃的工作不能算训练,刻苦的小冰童会主动去冰场加练。
      
       除32名冰童外,参与此次四大洲赛的还有15名来自上海的辅助裁判,获得与其他裁判交流学习、共同工作的机会。据了解,上海目前有固定冰场16块,五家俱乐部开展花滑教学,18周岁以下的花滑注册运动员数量有500余名。
      
       自2015年花滑世锦赛在上海成功举办以来,中国杯世界花滑大奖赛、上海超级杯等一系列冰上赛事相继在沪举办,如今又首次迎来四大洲花滑赛,不仅拉近了市民与花滑的距离,也在一批批孩子心间种下了冰雪之梦。
      
       冰雪产业成为“热经济”
      
       不止于花滑,短道速滑、滑雪、冰球等冰雪运动也在上海这座南方城市找到了热土。上海市冰雪运动协会会长苏清明告诉记者,在近五年时间里,上海的冰雪运动发展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从场地建设方面看,2018年上海室内外冰雪场地不到20处,如今已经发展到50多处(其中包括固定冰场、室外季节性冰场和室内滑雪模拟场),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首片室外滑雪场——耀雪冰雪世界也将于今年开业。
      
       以刷新赛季最好成绩的表现夺得本届四大洲赛男子单人滑冠军后,北京冬奥会银牌得主、日本名将键山优真特意提到了海上王冠的场地和氛围:“上海这座城市非常棒,场地也非常优秀,让我能很舒展地滑行。我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出色,有机会还想再来比赛。”
      
       从参与人数来看,五年前申城每年仅5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而去年的数据已达380万人次。参与人数的大幅增加,也显著带动冰雪运动消费的提升。据统计,冰雪运动的消费额,近年来已在全市体育消费中排名前三。
      
       通常,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大众体育运动形式才会由成本相对低廉的登山、徒步、跑步等,向成本相对较高的骑行、滑雪、潜水、冲浪等转移。作为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桥头堡”,上海开展冰雪运动的优势是“有投入、有市场”。据苏清明介绍,上海主要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冰雪运动,因人均消费能力强,企业也愿意在场地和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例如依靠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联办的运动队,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海电闪磊鸣俱乐部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拿到2银2铜,上海圣巴俱乐部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张柏浩在冬青奥会上夺得混合团体接力金牌……
      
       冰雪运动的发展,不仅是竞技体育,也包括推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冰雪热也不仅在申城,“冰上交响 申动四洲”,上海的冰雪经济可以辐射带动更大范围。作为新一届协会会长,苏清明深感任重道远:“接下去,我们要在竞技方面设立新目标,成绩要超过十四冬;要培养教练、裁判员等专业人才,把冰雪运动进一步推广到学校,在扩大参与人数的同时发现好苗子;在冰雪产业方面,尤其是临港滑雪场开放后,要不断组织各种赛事,并和长三角兄弟省市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