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生(左)、谷超豪(右)和苏步青的合影。
■本报记者 姜澎
知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胡和生2月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她是我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均有建树;也是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诺特讲台进行一小时讲座报告的中国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数学家谷超豪之妻(注:谷超豪于2012年去世),这对院士夫妻也一度是科学界人人称羡的神仙眷侣。
追忆胡和生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李骏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直到晚年,她都在思考复旦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在复旦数学学院,很多人都受到过她的影响”。
师从苏步青,数学路再崎岖也要走下去
胡和生出生于艺术世家,大学时选择数学专业,毕业后便追随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深造。
胡和生曾说:“我所选择的专业数学,往往被认为不是女同志所适合的专业。的确,搞数学很难、很艰苦。世界历史上能够登上数学高峰、很有建树的女数学家当时寥寥可数,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沿着这条崎岖的路走下去。”
苏步青对学生的要求一向非常严格,比如,每周组织的讨论会上,他都要求学生做读书报告并接受他的提问。学生每周要阅读的论文涵盖英、俄、德文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苏步青这样的要求,为胡和生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数学之外,胡和生还学习了量子力学、核物理等课程。胡和生曾说:“老师严厉有好处,我就是在读研究生时养成了勤于思考、反复体会的习惯,不懂不装懂,读书不读深、不读透决不罢休。”而走上讲台任教后,她也将这样的研究精神传承下去。学生都知道,一旦自己对学业有所懈怠或不求甚解,胡和生的批评虽然温和,却毫不留情。
给学生最大的自由,鼓励做“大结果”
胡和生瘦小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能量。发展祖国的高等教育和数学事业,也是她的最大执念。她曾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几何研究室主任,承担大量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70岁高龄后还继续坚持组织讨论班,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截至2018年6月,胡和生单独或与他人联合指导培养的博士达20名,还培养了30余名硕士。
李骏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就曾接受过胡和生的指导。他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当时正是百废待兴之时。“胡先生当时感到国内学术界并未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似有未能跟上最前沿的感觉,因此给我们最大的自由,鼓励我们自己找题目、找思路、找解决方案,而她总是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这对我们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李骏记得,胡和生带学生做研究时常常鼓励大家要做“大结果”,而不要只看着眼前。
当年,中美恢复正常学术交流后,她和谷超豪牵线搭桥,帮助部分学生前往美国深造。李骏正是在他们的推荐下赴美,跟随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学习。“出国前,胡先生叮嘱我,学成后一定要回来。从2012年开始,我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内兼职,到2019年,我选择全职回到复旦工作。胡先生听到了这个消息时,高兴得‘跳’了起来。”
省下剪头发时间做科研,院士夫妇伉俪情深
在数学界,胡和生和谷超豪这对院士夫妻留下很多佳话。谷超豪在世时,他们手牵手散步的身影是复旦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过极简的生活,省下的时间全部用于研究,这可以说是不少老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李骏说,“在谷先生面前,只要谈到学术问题,胡先生从来是‘不买账’的,她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有时候也会争执。”不过,胡和生和谷超豪更多的是默契合作。1974年6月,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让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拿出了两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正是胡和生将规范场的作用量与调和映照的作用耦合起来,得出有质量规范场的一种生成方法,并在研究规范场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上,取得了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她还开创性地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一举解决了这个被国际数学界研讨了60多年的重要问题,引起很大反响。
胡和生常年留着一头短发。熟悉的人都知道,谷超豪先生在世时,胡和生的头发常常是谷超豪“打理”的。为了节省时间,胡和生很少去理发店,总让谷超豪为自己剪发。起初,谷超豪会推脱,说“我可剪得不好,剪坏了可没法出门了”,而胡和生总是笑着宽慰,“剪坏了更好,更可以天天在家中做研究”。
如今,这对院士夫妇都已离去,但他们在数学界取得的成果、留下的科学精神,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