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29 第27,85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上海须强化数据要素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激活“第五要素”爆发力 赋能“五个中心”高质量

       ■本报记者 张懿
      
       当前,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并列的“第五要素”,其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日益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对上海而言,“五个中心”建设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就必须强化各类要素资源——包括数据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
      
       今年上海两会,“数据”并不意外地成为一个焦点话题;最受关注的就是上海如何通过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充分释放数据价值,打破瓶颈,使数据充分赋能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记者注意到,不少建言甚至直接提出,上海应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建设国际级数据枢纽,并且要在数据制度创新方面形成“上海方案”“上海范式”。
      
       数据“加速跑”凸显瓶颈难题
      
       自从2020年数据经中央文件确立为新生产要素,其在上海两会上的“曝光率”就持续上升,今年则又创新高。以市政协收到的提案为例,今年案由中“数据”这一关键词高频出现,与“医疗”“科创”“金融”等热词处于同一水平线,甚至超过了“养老”和“交通”的热度。
      
       事实上,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要素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通称“数据二十条”)发布,系统布局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上海作为国内数据要素制度创新及生态建设的领先地区,先后组建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集团等主体,探索数据要素价值的实现方式。其中,上海数交所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交易所”命名的数据要素流通平台,2023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累计挂牌数据产品已达2000个。而在产业发展方面,数字经济目前占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已超过50%,规模和渗透率全国领先。
      
       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使得与数据相关的管理和实践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在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张义看来,与全市大数据产业3800亿元的规模相比,目前上海数据要素交易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一个因素是全市可供流通交易的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偏少,交易环境不够完善,而更重要的是,数据流通还缺少合适的利益分配机制。数据要充分体现价值,就需要在特定场景中流通、应用——比如,机票的销售数据,如果能与航班目的地的酒店、旅行服务等结合,就能直接带来业务增长,但这种结合需要为数据跨界流通探索出合规的模式、合理的价格。但目前,相应规则依然比较缺乏。
      
       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凯认为,促进数据流动还需要在数据的分级分类、确权、估值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全球范围内,这些问题也都是共性难题。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以数据为线,带动上海优势产业转型
      
       国家数据局去年组建亮相之后,上海市数据局也于近日挂牌成立;同时,包括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以及中办国办新近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中,也都提及数据要素制度创新。可以说,当前上海在数据要素领域开展更多、更细颗粒度的改革探索面临有利条件,某种意义上也激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热情。
      
       针对数据要素市场存在的问题,张义提出3条建议:大力发展数据、算力、算法“三合一”的要素市场,强化服务全国的能力;加快出台数据流通交易的法规及标准,完善数商服务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繁荣发展;上海应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面向金融、航运、科创、贸易、制造、双碳等领域,培育高质量数据集,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上海数据品牌。也就是说,上海完全可以借助数据要素的牵引力,推动一些领先行业更好塑造新优势。
      
       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刘明华表示,应以数据为线索,带动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她指出,当前上海的一些产业链“链主”,因为关键数据要素未能在行业层面完成整合,使得数据的“乘数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为此,她建议,上海要为“3+6”产业(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战略性产业”)的链主企业,制定专门政策,提供奖励补贴,激励他们打造具有很强示范性、带动性的数据要素标杆应用场景。
      
       为推动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陈凯建议,上海应加快推出具有实操性的数据分类分级指引,也就是要让企业明确知道什么数据可以流通,什么不能;通过试点,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等关键权利的确权,使之成为“上海范式”;要联动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率先试点数据资产进入资产负债表,真正让数据的价值显性化。
      
       对标世界一流,提升数据领域影响力
      
       除了针对畅通数据流动、释放数据价值提出具体建议外,今年上海两会还涌现了多篇高质量建言,立足强化上海在全球数据领域的影响力,希望上海能构建世界一流的数据枢纽城市。
      
       有委员在提案中明确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打造国际数字空间核心枢纽。与该目标对照,上海存在短板,突出表现为国际基础设施能级不足、国际战略引领作用欠缺、国际产业生态集聚力不够。比如,目前上海国际海光缆的接入量、带宽、网络质量等,包括国际化数据中心、智能算力服务等,与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等一流数据枢纽城市有较大差距;再如,上海尚未形成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标准化的数据合规制度体系,导致对全球数据服务企业和相关产业资源的吸引力不足,无法有效支撑数据驱动的全球化业务布局。为此,上海要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供应链数据跨境服务平台,提升国际金融结算交互、技术与商品贸易服务功能;要在临港建设“国际数据码头”,开辟国际产业出海离岸数据功能区,使之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业园区。
      
       民盟上海市委今年也递交提案,建议上海对标世界最高水平,打造国际数据合作试验区。提案发现,当前上海在全球互联网枢纽城市中的排名落在四十开外,落后于曼谷、孟买、河内;在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中,上海和我国的话语权也都偏弱,对本土企业参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全球合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他们建议,上海可以在临港新片区试点建设国际数据合作试验区,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创建“数据安全沙箱”,探索多赢的国际数据流通规则,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监管创新,简化审批流程,缩短时限。整体上,通过多措并举,上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重塑亚太地区的数据分布版图,提升我国的全球“数据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