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22 第27,84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市十六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年来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法律性问题决定18件,组织执法检查5项

聚焦三个“最”,回应群众期盼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嘉旖
      
       将有限的地方立法资源用在刀刃上,科学民主地集纳民意,让一部部法规真管用。过去一年,市十六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法律性问题决定18件,组织执法检查5项,并给出三个“最”的解题思路。
      
       聚焦“最创新”,把握主要矛盾加快立法。从融资租赁到优化营商环境,多部法规瞄准“五个中心”建设,紧扣制约发展的裉节堵点,深挖根源、对症下药,给予新技术新业态包容的成长环境。
      
       聚焦“最民生”,回应热点需求精准立法。既注重城市空间功能重塑,也落实落细民生福祉。比如,以地方立法赋予“五个新城”更大发展自主权,从养老、就业到全民健身,给出法律制度设计的“更优解”。
      
       聚焦“最绿色”,紧跟最新趋势创新立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为绿色转型发展立法、首次将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写入法条……诸多“上海首创”铺展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图景,生动诠释法治保障如何利长远。
      
       “群众期盼什么,立法就跟进什么”,这正是上海向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持续迈进的生动缩影。
      
       最创新:从“先行先试”到“于法有据”
      
       对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改革任务的上海来说,处理好改革与立法的关系是一道必答题。如何立好浦东新区法规,是鲜活的观察剖面。
      
       以融资租赁为例,由于其较好联动国内外两个市场,被视为上海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发力点之一。数据显示,上海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规模约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在优势领域打开发展新天地,势必要啃“硬骨头”。《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可申请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看似不起眼的一小步,却能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业务发展的“关键一跃”。
      
       探索试点两年多来,浦东新区法规蹚出特色鲜明的“小快灵”模式,实践中做到了“有几条立几条”,不求大而全,在改革和立法之间踩准节奏,让“先行先试”于法有据。
      
       上海人大重点推进立法后评估,针对落地后仍不解渴的法规继续“打补丁”。作为上海营商环境建设的首部综合性、基础性法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施行三年多时间内历经两次修法。最新一次修改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信用修复、优化融资环境等,都是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广大经营主体解绑,充分激发经济活力。在不少企业看来,此次修法锚定实践中的难点堵点,有效处理了具体问题。比如,在政府采购方面提出三个“不得”、信用修复明确3个工作日内共享等。
      
       此外,上海人大坚持高点站位、系统推进,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性问题决定,举全市之力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希望之城、未来之城。其中明确将行政审批权等管理事权下放到区,为“五个新城”建设放权赋能。▼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最绿色:从“九龙治水”到划清责任田
      
       资源紧约束,是超大城市发展中的现实瓶颈。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在绿色领域频频推动创新立法,是上海人大的重要探索。
      
       创新背后,首要破解的是系统治理的复杂。以《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为例,首次将野生动物栖息地写入法条之后,更重要的是法规颁布后,明确谁来执行。汲取共性呼声,《条例》为栖息地保护厘清权责。“当地方法规把‘有关部门’逐一细化、划清责任田,‘九龙治水’也就有了破题的希望。”在一次基层立法点意见征询会上,有专家这样注解。
      
       类似的立法思路也贯穿于《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中。该《条例》为“能源发展绿色转型”专辟一章,逐一厘清绿色能源网络参与主体的责任目标。比如,市发展改革部门等应对重点企业煤炭消费实行总量控制、电网企业应当提升绿色电力消纳能力等。
      
       曾为“一条鱼”立法的上海,去年再度为“一颗种子”立法。眼下,全国已审定的种源品种达上万个,但80%的成果还躺在实验室。《上海市种子条例》为此聚焦商业化育种,明确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设研发基金、共建实验室、组建创新联盟等。“问题意识更突出,立法颗粒度更饱满。”有代表这样评价。
      
       最民生:破题“50%对50%”
      
       地方立法中,社会领域立法讨论度最高,也常遇上50%对50%的矛盾。
      
       老人对“一餐饭”的需求就是现实案例。在市人大进行的养老服务专项调研中,有代表提出,养老助餐补贴能否“跟人走”,实现跨街镇统筹?观点一出,赞成方、反对方各有不少。有老人顾虑,一旦补贴跨街镇,口碑食堂会否“一位难求”,最终反而影响就餐体验。深嵌社区的食堂运营者则担心,由于市口不佳,本就有限的客流更难扩容。
      
       牵一发动全身,社会领域的问题就像“连环套”。立法者对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不能作简单取舍。在这项监督中,市人大通过抽样对近3万名上海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座谈、听证等形式,让不同利益群体充分表达意见。在不同观点的碰撞、平衡中,寻求最佳制度设计。
      
       今年元旦起施行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酝酿之初也曾引发热烈讨论。公共体育设施该不该收费?支持者言,如果不收费,难以聘请专业力量运维保养;反对者说,公共体育设施应体现公益属性。《条例》在吸纳各方建议后,将公共体育设施运营分类施策。第一类,无需增加投入或提供专门服务的,应免费开放;第二类,可根据运营成本适当收费。其中,以财政性资金为主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实行政府指导价。
      
       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上海人大主动适应改革民生需要,在地方立法中求取“最大公约数”,这既是挑战,更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