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21 第27,8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理论/智库

营造让境外人士宾至如归的消费环境

视觉中国
       ■ 王雯丽
      
       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境外人士来沪经商、学习、旅游等,需要从政策、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服务保障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便利,营造境外人士宾至如归的生活体验环境,真正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新“上海名片”。
      
       202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也是入境旅游的首选口岸。2023年,上海吸引国际旅游形势逐月稳步好转。从1月份的不到6万人逐月上升到年底近50万人,12月初步估计44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约567%。2023年接待国际旅游总量相比2022年增长4倍多,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努力为境外人士来上海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从医、食、住、行、娱等多方面进一步优化境外人士在上海的生活消费环境,无疑对上海巩固和扩大开放优势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打通出入境和语言交流的难堵点
      
       制定实施更便利的境外人员来沪政策措施,提高人员无感通关效率,助力打通出入境相对难堵点。一是优化过境体验。升级机场设施现代化水平,缩短安检时间,加快实现海关等安检便利化、无感化。瑞典阿兰达机场等更新安检机器,电子产品过安检不需要单独取出,旅客可以携带瓶装水、大容量化妆品洗护液体登机。可借鉴此类做法,进一步提高安检智能化、无人化、精准化水平。二是强化制度支持。制定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青少年交流、展会等领域的专项便利政策,增强创新政策的协同性。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加大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商务旅行卡等项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关便利区域人员往来的政策推广力度。三是加强政策宣传。用好用足并争取率先扩大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提供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服务。近期,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扩大至54国,特别是苏浙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使外国游客可从联动区域内任一过境免签口岸入境,在整个联动区域内停留,从联动区域内任一口岸出境,这对发挥上海的国际口岸城市作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目前该政策知晓度、运用程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国家移民管理局从2024年1月11日起正式施行了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举措,应强化提升此类举措的知晓度和应用程度。
      
       大力创设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助力打通语言交流相对难堵点。一是健全外语版网站服务体系。在“中国·上海”以及市、区政府机构官方网站及时发布上海政务和生活服务信息,为来沪境外人士提供更加精准化、场景化、生活化的各项服务。在官方网站开通帮助境外人士购买文体活动、旅游景点、博物馆等门票的渠道,更有效率地提供境外人士相关专用业务和政策汇编的电子化下载。“中国·上海”网站1月1日更新了国际服务功能,但网站如何充分适应在沪和来沪境外人士需求变化,尽快推出包括日、韩、德、法、西、葡、俄、阿等在内的多语种版本,不断及时更新政策和服务内容,仍需加大力度。二是提升咨询服务国际化水平。探索建立多语种服务专线,创设24小时中、英、日、韩等多语种服务专线,与“12345”政务热线对接,及时提供即时翻译。增加外籍人员来沪引导服务台,提供多语种的志愿者服务。监测客源变化,动态增加不同语种多样化服务。借鉴巴黎等国际中心城市经验,在机场、宾馆、公共交通、旅游景点、重要商圈等场所,配备基本的外语接待人员和环境。强化服务领域人员多语种接待语言的培训,德国、法国等一些中心城市百货商店、机场免退税商店等有中文导购、中文退税服务等。三是完善公共场所外文指引。推进外文用字管理,用好《上海市公共场所外国文字使用规定》,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等外语标识整治,多举措并举推进我市外语标识常态化有效管理。四是鼓励创设常用应用外文版。优化国内常用导航和生活应用外文版注册流程,引导外籍人士便利完成注册绑定手续。
      
       提升支付便捷化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提升境外人士来沪支付便捷化水平,提供高品质服务,助力打通支付相对难堵点。一是规范现金收付行为。近来上海在便利境外人士支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推广POS机外卡支付功能,目前可用外卡的POS机已经达到3.7万多部,但相对于全市约13万个批发零售商户和量大面广的个体商家来说,覆盖面显然不足。必须支持在机场、火车站、重点商业区、大型旅游景点等增设外币兑换点和外卡消费终端。通过制定宣传政策,加大规范经营主体现金收付行为力度,各经营主体提供收取现金找零的服务窗口或柜台。二是升级外卡消费体系。优化POS机刷境外卡优惠政策,大幅降低用卡手续费费率,包括让利、减少手续费、提供活动补贴等,提高开通境外卡功能的POS机的使用率和普及率,促进商家使用POS机刷境外卡的积极性。目前POS机刷卡手续费由商家承担,POS机刷境外卡手续费相比刷国内卡手续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家使用外卡POS机的积极性。三是扩大支付服务兼容性。扩大移动支付交易方式的兼容性,如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包括外币信用卡)以及第三方支付等。简化移动支付开通绑定程序,减少重复验证过程,探索为境外人士提供一键登录验证身份的方法,提高外籍人员境内移动支付服务便利性。可借鉴日本自由行交通卡“红色西瓜卡”等一次性储值卡的服务方式,探索外籍人士在国内交通、购物、餐饮凭卡免密使用。另外,还要加强宣传移动支付绑定和商务签证入境等相关便利政策。目前境外用户下载注册支付宝并绑定主流国际卡组的银行卡,如Visa、Mastercard、JCB、Diners Club、Discover等,可在国内实现较方便的移动支付。
      
       完善加强境外人士来沪国别、年龄、需求、消费等结构分析,有针对性地满足需求变化,助力打通结构相对单一堵点。一是在出行、住宿、餐饮方面,积极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旅游景点等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配套更多适老化道路、卫生等硬件。大力提升住宿餐饮等满足不同层次境外人士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扩大接收境外人士入住范围,在宾馆配置国际信用卡刷卡设施,设置提供多语种咨询和推荐服务,消除境外人士消费的堵点。尊重不同宗教文化的差异化需求。如推介专门的清真等特色的宾馆、餐饮场所,对佛教国家来沪旅游人士则可以介绍上海的佛教场所,对欧美人士则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相关的基督教等宗教场所服务。二是在提供商品方面,推动免退税商店优化调整商品结构,符合境外人士需求变化,大力鼓励开发、提供更加精致、价格更加合理、更具中国和上海特色的伴手礼,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购买,从而提升旅游景点和商企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充分发挥进博会溢出效应,开展多国别生活商品文化交流周活动,吸引更多国家的游客来上海旅游,增强在沪境外人士对上海开放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营造“类海外”国际生活学习环境,探索设立境外人士医疗服务专窗。一是在医疗方面,探索设立境外人士医疗服务专窗,支持医院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开展国际医疗服务,创新国际医疗服务结算方式,推进国际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合作,解决长期困扰境外人士的就医困惑。二是在学习方面,探索创新国际学校服务境外人士模式,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体育馆等创新向境外人士提供服务方式。三是在社交网络方面,探索在国际机场、国际会展等境外人士相对集中的特定场景下,扩大网络开放,满足境外人士来沪之后联系亲友的必要需求。
      
       用更国际化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上海故事
      
       进一步用更国际化的语言和方式加大城市推广力度,提升上海的国际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助力打通宣传相对薄弱堵点。一是人人共创讲好沪上故事。支持多渠道一站式网站登录主流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增添共创板块,发布在沪生活体验官的旅游生活故事和攻略,吸引鼓励在沪外籍人士、境外留学生、华侨等以多种语言、方式来宣传上海的生活创业美好体验。目前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已经上线试运行,门户的三个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脸谱、X平台、微信英文版)同时对外启用,关键是充实更加适合境外人士阅读和需要的内容。
      
       二是有效投放沪上资讯。国内外增加英文等外文旅游信息,在国际主流社交平台更加深入、精准地投放资讯。针对来沪目的不同人群,可以分为了解、熟悉、融入路线,提供旅游、生活、商务路线,按功能分可以有美食探访、历史文化路线、展会服务路线等,加大有实践性可行性文旅活动的推广力度。满足境外人士在旅行全程尤其是旅行前不同场景下的信息获取需求,在官方网站和更多宣传渠道持续提供与中国有关的旅游资讯和推介参考。目前国外看到有关中国的外文版旅游广告宣传和资讯信息相对较少。
      
       三是人人参与沪上故事。开通并完善境外人士沟通渠道,便利涉外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征求意见,利好政策出台后,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四是国际活动推介沪上故事,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来加强推广城市故事,给予政府、企业等出访团部分不同语种的城市形象推广电子和纸质出版物及充分彰显上海特色的商品作为给外方伴手礼物。在上海现有的外国人和跨国公司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国家移民管理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本市出台的便利外国人进出上海的开放政策的宣传服务,比如自2023年12月1日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等6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上述6国来中国人员共计21.4万人次,较11月份环比上升28.5%,其中持普通护照免签入境共计11.8万人次,占同期6国入境总人次的55.1%。2023年12月7日确认将与新加坡实施互相免签政策,今年1月2日中泰宣布永久互免签证,1月15日我国宣布将给予瑞士单方面免签待遇。我国签证和通关政策持续优化,上海应在上述国家在沪企业、机构中加大相关政策推介力度。
      
       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境外人士来沪经商、学习、旅游等,需要从政策、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服务保障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便利,营造境外人士宾至如归的生活体验环境,真正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新“上海名片”。
      
       (作者单位: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