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无人驾驶AGV小车穿行在联合电子上海工厂中。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周渊
数字化如何让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厂变得更聪明高效?走进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上海智能工厂,针对新能源车电控关键零部件的“黑灯产线”高效运转,精密加工环节由机器人智能完成,无人驾驶AGV小车穿行其中,搬运、上下料,与现场工作人员配合默契。
一组数据更为直观: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1%,生产运营间接人员效率提高28%,设备综合效率提高15%,设计与工程成本下降21%,报废率减少4%,库存占用成本下降19%,质量成本优化9%。
联合电子是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隐形冠军”。上海工厂于1997年建成投产,多年来,其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和变速箱控制系统业务占据市场领先地位。随着汽车电动化智慧化浪潮涌动,联合电子敏锐嗅到机遇,布局先进网联、电力驱动等业务板块。转型的同时,上海工厂全面投身数字化建设,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5%、数控化率达98%、MES(制造执行系统)覆盖率达100%。2022年,联合电子入选100家上海市智能工厂名单。
记者了解到,上海将全面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到2025年年底前新建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其中,汽车作为上海六大重点产业之一,叠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趋势,到2025年,汽车行业智能工厂建设数量要实现倍增,从此前的22家增加到40家以上。
AI挖掘数据价值,突破制造瓶颈
“智能工厂不仅要有前沿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挖掘数据价值,打通各个生产环节和具体场景,突破制造瓶颈,解决实际问题。”联合电子上海工厂厂长徐海说。▼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与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的结构不同,在新能源车控制器内部,一块A4纸大小的电路板上,遍布着100余种、1000多颗大大小小的电子元器件,它的贴片、焊接、检测等全流程被集中到一条二三十米的产线上,只需要20多分钟就能获得自带“体检报告”的产品。得益于联合电子自主开发的“多层线路板贴片智能检测”模式,AI技术取代依靠经验的人工目检,大幅提升准确率和生产效率。
“以往,检测环节采用光学检测设备和人工复检结合的方式,传统自动光学检测能力已面临瓶颈,人工复检则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即便如此,误判率依然很高。”徐海告诉记者,针对这类现实生产的痛点,工厂和AI实验室一起探讨研究,自主开发了AI技术缺陷检测方案,针对200多种电子元器件及多种失效模式组合而成的海量故障进行检测,并通过大量实践数据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优化。眼下,AI智能检测的准确率达到99%,逃逸率为零,提升劳动生产率约90%,并具备复制和规模化推广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电子在自主研发过程中以全流程数据共享进一步打通数据价值。
以“工艺岛”理念,实现产线动态扩展
当新能源汽车角逐进入下半场,越来越“卷”的智能网联技术使车企在加速研发的同时,压力也传导到幕后的零部件厂商。“产品不确定性增强,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成本极度敏感,这意味着需要更柔性的产线,实现新能源汽车混品种、无缝换型等智能化生产。”徐海介绍,当前工厂柔性产线可回收利用比例达78%,可以无缝切换下一代。
高质量、高柔性、低成本是制造业有名的“不可能三角”。在工厂内,每天都有不同型号的电控、电子模块等产品下线,多品种混线生产、无缝换型的背后,是联合电子创新打造的业内首条实现产品批产,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态智能制造系统。
“该系统采用‘工艺岛’理念,创新融合物联网、AGV、智能调度等技术,实现产线动态扩展。”徐海介绍,动态智能制造系统将生产线划分为自动装配、加工和载具更换3个功能区,AGV小车按需运载连接,从而取代传统产线的传输带。系统背后还有一个“智慧大脑”智能控制系统ICS,负责统筹管理和调度生产资源,动态优化,最终完成整个加工流程。
60余项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生产力
“‘既要又要还要’成为车企标配,让零部件工厂变不可能为可能。”长期深耕汽车制造的徐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卷”有着深刻认识。“具体到工厂运营中,要求我们的产线能够兼容更多型号产品,投资周期要缩短,人员技能要更多元化。”
在徐海看来,转型的过程既痛苦也蕴含着巨大机遇,技术、人才等全流程环节在数字化浪潮中劈波斩浪。目前,上海工厂已形成60余项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有效带动产品价值、各综合指标全面提升。
数字孪生就是其中之一。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海工厂正从园区、车间、产线、设备4个层面,逐层构建工厂的数字孪生体。“虚实映射”还将从制造环节延伸到产品全生命周期,未来,新品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都能在虚拟世界进行模拟,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产品服务也在迈向数字化。联合电子持续在汽车软件与服务上加大投入研发,推出“U行·天下”汽车服务品牌,涵盖车辆生命周期的数据应用和数据价值挖掘,从产品设计开发、整车试验、批量生产到售后等环节形成数据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