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快乐老友记》剧照
余俊雯
自《欢迎来到蘑菇屋》和《快乐再出发》后,“0713再就业男团”的六位成员再次合体为“厚米团”,于近期推出了自制“朋综”《快乐老友记》。
区别于传统节目由编导团队单向制作的思维逻辑,《快乐老友记》由嘉宾自己担任制片人,主导节目提案、招商引资、艺人统筹、内容策划及宣推发行,以嘉宾与导演组的全程共创式生产创造了综艺节目制作史上的DIY现象。
尽管该模式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但就节目播出效果来看,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有时内容形同记流水账,节目主题尚不明确,整体观感偏向碎片化。同样的问题也凸显在以纪实为主,鼓励嘉宾自由创作的节目中,例如由董子健、刘昊然、王俊凯共同参与的旅行综艺《恰好是少年》,节目较多展示了他们在自驾旅行过程中自己手持GoPro拍摄的画面场景,但内容随意,镜头粗糙,很难激发受众的审美和共鸣;又比如以Vlog形式记录沈月与朋友们生活日常的《快乐的大人》,也以嘉宾自主策划为主,但后续内容逐步走向同质化,久而久之,容易陷入圈地自嗨的境地,削弱节目呈现效果。
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共创式节目生产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共创式生产”理念在综艺节目中的发展
“共创式生产”强调“共同创作”,放置于综艺节目制作语境中,特指节目制作方与节目表演方的共同创作。从宽泛意义上来说,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都是共同生产的产物,但这里所要谈及的“共创式生产”,特指精神意志上的主动性生产,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介入节目制作过程,影响节目叙事走向和传播效果。
溯源整个综艺发展史,兴许可以把“真人秀”视作节目共创式生产模式的雏形。1999年9月,荷兰首次推出社会实验性电视节目《老大哥》(Big Brother),开创了“真人秀”(Reality Show)这一具有颠覆性的娱乐节目形态。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紧随其后推出了《幸存者》。如果说《老大哥》是室内真人秀鼻祖的话,那么《幸存者》就是户外真人秀的先驱。真人秀作为综艺发展的创新形态,没有复杂固定的台本流程,为了凸显节目的“真”,导演组会有意识地减少人为干预,依托于嘉宾的个人魅力与嘉宾之间的火花碰撞,更加追求意外性和随机性,其形态本身就是节目组和表演者共同创作的产物。
我国自2000年开始尝试真人秀创作。广东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国内第一档真人秀《生存大挑战》,以“穿越中国陆路边境”为主题,历时195天。2002年,湖南卫视在借鉴荷兰《老大哥》、法国《阁楼故事》的基础上,制作了《完美假期》。尽管初次试水争议巨大,历经坎坷,但“真人秀”的种子已经在中国内地综艺市场扎根,带给国内综艺人制作理念上的巨大冲击。如何发挥节目嘉宾的能动性,让节目参演者也能成为节目创作的重要驱动力,是当时节目创新发展的思考方向。随后,我国综艺制作团队不断开采、挖掘适合中国语境的真人秀,且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完善与拓展出共创式节目生产理念。
去年初,劳作纪实真人秀《种地吧》火遍全网。节目勾勒了青年人扎根乡村的动人画卷,以共创式生产为国产纪实节目与主流价值传播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方法论借鉴。该节目的“共创”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内容上的共创,嘉宾完成了从表演主体向创作主体的转换。节目高度还原了纪实属性,在192天的耕地之旅里依赖少年们的主观能动性生产,没有剧本,没有导演组过多介入,更多的是记录和等待由少年们共同打造、经营的土地的变化,节目嘉宾和导演组共同合力创作节目的叙事线,是一种内容上的隐性共创模式。二是播出形式上的共创共融,打破了原有的制播形式,创新式采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协同联动模式同步开发内容,试图满足不同群体的多重需求。除了在爱奇艺平台上观看正片之外,用户还可以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观看节目的衍生视频,包括嘉宾们的日常直播、短视频、Vlog、助农直播等。这种模式为用户带来了全方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并在商业模式上给节目提供了更多元场景、垂直路径的商业合作方式,使得节目嘉宾与品牌冠名方的共创空间更加丰富有趣,进一步增强了节目嘉宾的流量曝光。
距离“1+1>2”的共创与共赢尚有距离
相较《种地吧》的隐性共创,《快乐老友记》的共创模式更为明显,这也成为该档节目最大的创新亮点。
该节目并非由导演组主导,而是从主题立意到内容环节,均由六位明星嘉宾全程主导、深度参与,自行打造专属小家,并策划每日事项及互动玩法。嘉宾们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担任并履行总策划、音乐总监、制片主任、宣传统筹、妆造师等具体职责,全身心投入节目创作,以绝对的真情实感迸发节目内容,努力展现如同节目总策划陈楚生所说的“快乐轻松且有正能量的节目氛围”。节目首期记录了六位嘉宾从头脑风暴、创意策划,到上会提案,招商引资的制作全过程,确立了节目名称、口号、主题曲、呈现形式、合作冠名商等内容,生动诠释了发展至今的节目共创生产模式。首期节目试播成功后,芒果TV将其调整至周五中午的黄金档播出。这一举动既是对节目内容质量的实效检验,也是对明星嘉宾自主创作能力的真实考验。
由于这是明星嘉宾第一档正式共创节目,网友对此的包容度相对较高。不过,节目播出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后期制作问题广受网友诟病,频繁出镜的节目组工作人员打破了前后台的审美距离,干扰了“老友之家”的空间私密性。好在导演组反应够快,在最新的节目已经得到了修正。形式上的问题通常能够通过用户反馈及时修改,相比之下,有关内容编排的问题改正起来可能需要更花功夫。比如多期节目都给人留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观感体验,内容较为散乱,主题定位模糊。特别是在游戏互动环节,呈现出“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无力感。一些飞行嘉宾加入老友团时,节目组设计的游戏内容并没有真正挖掘出嘉宾与0713六位成员之间的碰撞火花,且缺少层次感,停留在“看似熟悉,实则客气”的表象中,导致互动效果不佳,未能满足用户的审美预期。还有嘉宾们最擅长、也是网友们最期待的音乐创作环节时有时无,使得节目审美水准不够稳定。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导演组与嘉宾共同思考“共创”的维度和尺度。“共创”并不意味着导演组可以省心,不能以甩手掌柜的姿态只负责记录而对嘉宾放任不管,也不能仅仅依赖嘉宾之间的熟悉感而制造笑料,反而需要更加倾注来自专业视角的心血在内里层面调控好节目,当好“把关人”角色,这既是对节目质量的保证,也是对嘉宾自身的保护,以此尽力减少受众对明星滤镜的消耗,放大嘉宾的潜能和特质。例如可以从整体叙事脉络视角与嘉宾先行沟通确定好每期主题,赋予连贯性或隐藏的叙事逻辑,结合不同飞行嘉宾的性格特征、真实经历将每期互动内容定制化、个性化;在录制空间上巧做文章,适当加以“陌生化”元素,拓展空间地域,创造新空间、打造新情境、演绎新故事;针对时事前沿准备充分的聊天话题点,充分了解嘉宾、挖掘嘉宾,利用好音乐元素巧妙发挥嘉宾特长,丰富节目内容;运用专业的编导眼光把握好节目的叙事主干,枝干部分可交由嘉宾自由创作发挥,等待惊喜,捕捉意外。
当前在融媒体环境下,内容市场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不断垂直细分,要想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就需要生产更加优质的内容,并且在不同传播渠道之间实现融通。“共创式生产”已经成为媒体内容生产不可或缺的创新方式之一,但需要用好把握好,真正达到“1+1>2”的共创共赢效果。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