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09 第27,83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教育

上外附中对拔尖创新预备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索

拔尖人才是多样的,成才路径也需多元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观点摘要
      
       ■当我们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不能将之简单等同于科创人才培养,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国家所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性,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解决“卡嗓子”“卡脑子”问题的,也是我们要努力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受到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重要素的影响。所以,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必须遵循育人规律,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要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浇根筑基
      
       ■杜越华
      
       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可谓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中学承担着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任务,是人才成长链中的重要一环,在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立足学校自身办学特色,遵循基础教育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规律,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这类原本就有着鲜明特色的学校而言,更需要思考如何把办学定位和方向融入国家和时代发展的大局,在服务“国之大者”的过程中实现学校自身的快速发展。
      
       外国语学校要找准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当前,教育要服务国家解决“卡脖子”“卡嗓子”“卡脑子”三大类问题。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我们面临一系列“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攻克;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叫不响”的问题。
      
       因此,当我们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不能将之简单等同于科创人才培养,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国家所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性,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解决“卡嗓子”“卡脑子”问题的,也是我们要努力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外国语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首先,要坚持外语教育特色优势,服从国家多语种人才储备需求,致力于关键语种人才的早期培养。
      
       一方面,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生兴趣能力的“双向匹配”,打造多样化的关键语种人才培养路径。上外附中自创办之初即开展多语种教学,目前授课语种已达10种,呈“双外语并重”“英语+必选辅修语种”和“英语+选修语种”三种不同的修习形式。以“双外语班”学生为例,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所主修小语种的语言水平,普遍可达到相关通用水平测试的非母语者的最高等级。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开拓创新,持续推动全国中等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外语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守则,我们在特色凝练的过程中走向坚持服务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同时,学校追求立德树人,传递外语课程育人的价值;追求立足实际,链接社会,面向未来世界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结合。
      
       其次,要推进“外语+文科类”跨学科的统整学习,致力于外语见长,有志于国际政治、外交、外经贸事业的人才的早期培育。未来的国际政治、外交或外经贸交流,不仅需要以更多种语言、更娴熟的语言技能为工具,更需要以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去理解和沟通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对象;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创能力。
      
       早在2010年至2013年上海市教委创新人才培育的实验项目中,上外附中就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的课程资源,创建外语复合政治、历史、外交、经济类课程,支持提升模拟联合国、赛智等明星社团的实践活动和赛事水平,获得显著的效果和专业好评。这些成功的实验案例,为外语复合文科类跨学科统整学习开辟了可鉴的途径。
      
       发展“外语+理科”特长的多语种科创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近年来,上外附中还积极探索发展“外语+理科”特长的多语种科创人才的早期培养模式。学校围绕“理科特长”“创新特质”“外语特色”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语种科创预备人才。
      
       当前,学校设计了五大基础学科特长生专门培养模式,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大基础学科,配备优质师资,强化学生理科核心素养、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行七年一贯制进阶培养,打破学段壁垒,探索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知识衔接和深化,制定五大学科初高中全学段整体规划和培养方案。
      
       学校构建“课程+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依托学校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建立科研和实践基地资源,高标准打造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辅导教师队伍,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竞赛相互促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综合实践能力。按照“必修、选修、专修、综合实践活动”四大类型创新课程模块,形成“基础—志趣—卓越”特色科创课程梯度,打造科技创新型预备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
      
       同时,学校开展“1+N”外语特色培养模式,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在高年级强化英语学术文章写作、原版科学文献阅读、研究论文答辩等学术能力培养。支持个性需求,加强多语种能力储备。为学生提供10个关键语种的个性化语言类选修课程。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受到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重要素的影响。所以,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必须遵循育人规律,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要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浇根筑基。
      
       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萌芽期或探索期,学生通过各种探索性的学习,确定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实现自我发现与自我选择。在这一阶段应注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发展潜力,这离不开系统、灵活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当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需要有组织的、大团队的科研攻关,拔尖创新人才不仅仅是一流的科研人员,还要是一流的科研组织人员,才能够承担起科研领军任务,解决大问题、产出大成果。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