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党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重温建党历史 本报记者袁婧 摄
■ 刘笑言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强调,要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突出高标准、严要求,提高针对性、适应性,努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党建新业绩。
在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实践探索中,充分运用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提升基层党建质量、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这可谓是上海城市基层党建一道亮丽风景。
文化软实力资源是基层党建的宝贵财富
城市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就是利用价值观、文化观、制度等软要素的感召引领,进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突出地表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内在的创造力和外在的竞争力。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
比如,红色文化。党的一大、二大、四大都是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在上海的12年(1921-1933),不仅是党的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更是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革命传统,种下了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种子。在革命年代,上海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不仅诞生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译本,培养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者,还有《布尔什维克》《新青年》《中国青年》等红色刊物。如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更是蓬勃发展、枝繁叶茂。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浦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旅游景区,更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平台,是理想信念教育、传递红色基因的最佳场所。
比如,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有容乃大,海派文化的融合性非常强,不同来源的文化样式,彼此相得益彰。上海在开埠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由一个滨海县城,奇迹般地蝶变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相辉映的国际大都市。近代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最早在上海登陆,并借助上海的文化再生产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全国各地。海派文化不仅为文明交流、文化交融提供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同时,作为上海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之一,也是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近年来,上海依托自身的文化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精心打造“看美展、观文博、赏好剧、听歌会、来海考”等都市文化品牌和文化载体,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力,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再如,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城市软实力的内核所在,对软实力具有引领性、决定性作用。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所以成为支撑新中国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滋养和支撑。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上海形成了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成长基因和血脉灵魂,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的发展史、奋斗史。
把文化软实力资源融入基层党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文化软实力正因为其“柔软”,因而往往具有比硬实力更大的效用。但是,文化软实力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并不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只有善用和巧用文化软实力资源,将其恰当地融入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之中,才能发挥其无比的威力,在提高基层党建的质量的同时,发挥其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力。
那么,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融入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之中呢?
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上海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近年来,上海在利用红色资源方面,推出了不少有效举措:大力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龙头,以全市612处红色革命旧址及纪念场馆为支撑,联动1万多个党群服务站点,编制了上海市“红色文化地图”;对上海市红色资源作出专项立法,极大地推动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打造“初心讲堂”,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学思践悟新思想的实践资源,作为广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全新载体;搭建“党课开讲啦——月月讲”党课展示和宣讲平台,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四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活教材”;推出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白领驿家”等模式,创新开展多样化的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等等。这些创新实践都使得党的创新理论,在上海这片初心之地生根发芽,激荡起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海派文化中以人为本、关注市民基本利益和需求的文化基因非常强。这也契合人民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党建理念。虽然新时代党建的具体落脚点是党的基层组织,但在上海,基层党建并不只是基层党组织的事,而是切实做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共建成果让广大市民共享。可以看到,上海打造了市委、区委、街镇党(工)委、居村党组织的四级联动体系,构建了面向市、区、街镇、居村(楼宇、园区、商圈、景区)的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党群服务阵地,而各级党群服务阵地又统合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载体,从而有效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的机制融合,构筑了涵盖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民生保障、文体康养等多种内容和功能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在四级联动体系驱动下而构建起来的各级党群服务阵地,其突出特征就是共建,其突出成效就是共享。这些创新实践使得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感受到了城市基层党建的温度。
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为上海基层党建的不断探索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作为超大城市,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面对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如何打破体制、隶属、级别等方面的束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上海基层党建对此根据“时与势”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例如,通过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努力破解民生难题;通过滨江党建,努力满足市民对开放空间的新需求;利用互联网党建引领,推动在线新经济的加速发展;探索楼宇党建从“建支部”“优服务”“强功能”到“善治理”的功能转变,建立“楼委会”“楼事会”“楼管会”等新型治理平台;探索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党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建,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通过跨区域党建联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等。这些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都是上海城市精神催生出来的成果,这是基层党建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变化的表现,对于巩固和拓展党的工作阵地,对于巩固和强化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强调,要把文化文脉作为精神支柱,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凸显红色文化,坚持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是上海基层党建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上海的基层党建是和城市发展与治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发展与治理实践每前进一步,基层党建工作也就向前推进一步。以文化软实力资源推进上海基层党建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新的起点。加强理论武装,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实践地,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也必将能够进一步赋能上海的基层党建,成为上海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