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颖文
虹口区拥有84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是海派文化重要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以争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区为目标,《虹口区加快“文化三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相关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日前发布。《方案》明确将通过推进历史文脉保护工程、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工程、推进海派文化创新工程、推进名人文化集聚工程等36项主要任务和49个具体项目,进一步凸显“文化三地”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融合性、国际性特质。
思想引领,传承传扬红色文脉
过去5年,虹口区“文化三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域“大思政课”成为全市示范,鲁迅文化周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犹太难民纪念馆赴美办展影响广泛,并建成投用全市首个文化人才公寓,涌现今潮8弄、北外滩友邦大剧院、胜利电影院、雷士德工学院等文化新地标。
根据《方案》,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将出台《历史文脉保护开发管理办法》,推进红色场馆影响力提升,进一步发挥文化名人在虹口的集聚效应,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艺创作百舸争流。
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边频表示,将持续推进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青少年人文护照、五星红旗进万家等特色活动,以全域大思政课为依托,推进先进文化和价值引领,打造文化自信自强“虹口样本”。还将通过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能级和内容供给,让更多文化新人从这里走出。
创新融合,塑造文化经济优势
作为海派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虹口区积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正加紧推进上海文学馆项目,规划建设新海派文化中心、北外滩国际艺术集聚区等,塑造文化经济的未来优势。《方案》提出,将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文创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并在北外滩创建全国首个都市创新型国家旅游度假示范区。
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赵明表示,将通过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消费、新市场,释放文化生产力。例如,以上海文学馆、海派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集中打造文学IP,推动形成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高地和国际文学交流中心;以今潮8弄和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建成亮相为契机,推进以四川北路为主轴的剧场群和演艺集聚区建设;以虹口(北外滩)世界音乐季和屋顶音乐会等为品牌,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明互鉴,增强全球叙事能力
虹口历来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大码头。《方案》提出,将聚焦北外滩发展重点,放眼世界,建设好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华文化的舞台。
一方面,结合国际环境,讲好有关鲁迅、犹太人在上海的外宣故事,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传播好虹口生动图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上海国际文学周、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重磅平台交流作用,在嘉兴路街道和曲阳路街道试点推进国际文化社区建设,通过“小而精”的活动拓展基层国际交流“朋友圈”。加快研究推进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旧址、东山影剧院等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促进文化互融、民心相通。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更好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擦亮“文化三地”名片,切实推动信仰信念坚如磐石、舆论引导话语响亮、文化发展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