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民
为期九天的“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给申城的戏剧舞台添加了冬天里的一把火。这一把火,继续点燃着戏剧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戏曲在当下如何更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实践之路,由此给戏剧界带来种种思考。已历经九届的展演,恰如面向每一位戏曲人的造梦空间,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戏曲人而言,他们一方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戏曲长河的流淌中不断地“吸”取着这份丰厚的养料,一方面“呼”出着对戏曲艺术具创新、实验、先锋精神的探索实践之气韵。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在这个造梦空间中,戏曲人驰骋想象,让戏中之人上天入地、穿越阴阳,生生死死、真情长生。时而红豆南国,悲欢离合;时而反躬自问,灵魂泛舟;时而嬉笑怒骂,人间百态……从而抒发家国情怀,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尽情体验中华戏曲魅力无穷,努力追求着小剧场戏曲以小见大、以小见深、以小见精、以小见新、以小见趣、以小见美的品质特征,引起观众共鸣共情共思。
这次展演,正是当代戏曲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戏曲并力图有所创新的又一次生动实践。每当一曲终了,灯光再次照亮,看到台上站着一排青春朝气的戏曲人,内心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们是在用心用情用力为当下的戏曲舞台,为当下的观众呈现着一部部小剧场戏曲作品。这些作品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好评多于批评,还是批评多于好评,这种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这样前行的脚步是不应停歇的。我们的戏曲人,在这一造梦空间中,展示着自身的艺术创作才华,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有趣的故事,塑造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营造着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天地。
仅以在本届展演上首演的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为例。一般认为,嵇康这位“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又超凡脱俗的竹林七贤代表人物,身上很会有戏,但真正搬上舞台却难度不小。《假如我不是嵇康》设置了一道假设题,以此构思艺术创作。在这一想象空间里,选取了嵇康婚姻、仕途、友情这三个至关重要的人生节点,大胆设置了三次尝试“逆天改命”的情节, 以此来展现和解剖嵇康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剧中“广陵仙子”作为纯虚构的艺术形象,则在剧情推动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嵇康会不会“改命”?这一悬念从一开场便紧扣观众心弦。可最后,这位毕生追求至美至善至真者不忘初衷,未能如愿改命,终使《广陵散》尽,绝于人间,成为千古憾事,但“名士”之琴弦不断、风骨之琴音萦绕至今……笔者把这部作品解读为嵇康慷慨赴死前的一次躬身自问,一场心灵撞击。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嵇康人生空间中的一次造梦。这部作品提出的“如果有一个机会重走来路,嵇康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一设问是有现实观照意义的。因为,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拷问,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面临这样一种抉择。嵇康的抉择让我们每一个人会思考,当面对这样的抉择时,究竟该怎么取舍?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时代价值和魅力所在。编剧张燕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感慨道:感谢嵇康给予了我精神的滋养,感谢他伟岸的身影、他悠扬的琴声、他不屈的灵魂能绵延千年依然回荡在历史的时空里,期待他独特的人物形象也能在戏剧舞台上巍然屹立。
除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外,先后上演的川剧《离恨天·审》、锡剧《红豆》、昆曲《〈世说新语〉索衣·访戴》、吕剧《山伯》、京剧《鹿鸣》、闽剧《银筝断》、五音戏《长生》、昆剧《东海波臣》、沪剧《假如我是状元郎》、梨园戏《〈陈三五娘·平行空间2〉大闷·赛博朋克》、昆剧《描朱记》等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小剧场戏曲的品质特征。在“造梦”过程中,有的体现得到位一些,有的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造梦空间虽然可以让戏曲人在创作上充分驰骋想象力,但也不可缺少应有方寸、离了戏曲之本真,而需做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有所思”,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戏曲要有正确的思考、梳理和把握,要大力传承弘扬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取向,并“呼”出新意,这样才能真正“夜有所梦”而非“乱梦飞渡”。
(作者为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