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2-26 第27,82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寥廓长天,愿以青春系苍生与国运

——访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问苍茫》总编剧梁振华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问苍茫》一经开播便引发热烈关注。 《高瞻远瞩毛泽东:毛泽东精准预见200个》《江山大势——1949年国共和平谈判》等多部著作近期面世。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王彦
      
       1925年,毛泽东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写下《沁园春·长沙》。这首名篇与11年后《沁园春·雪》构成了毛泽东诗作中同一词牌的两大华章。这两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引用者众,除了思绪飞腾、豪气干云,还在于前一首中所发出的时代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后一首诗词中给出了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苍茫》剧名撷取自毛泽东诗词中著名的问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希望剧集播出后,今天的观众能自然而然得出‘还看今朝’的答句。”《问苍茫》总编剧之一梁振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问苍茫》一经开播便引发热烈关注。史的厚重、诗的盎然、情的浓醇,源自何处?面对记者提问,梁振华感慨:“源自主创为百年前的那群新青年所深深触动。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那群生于平凡的革命青年,看似是偶然的命运之力让他们奋斗求索的轨迹发生交集。但实际上,他们久有凌云志,是改造世界、安邦立民的炽热理想,让他们殊途同归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寥廓长天,愿以灿烂年华、以青春系于苍生与国运。”
      
       从史料中钩沉细节,爬梳一段思想史、人格史
      
       重大革命题材可谓国产剧创作的永恒主题,尤其建党百年时,荧屏红旗漫卷。如何在同类题材中突围,是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陈晋与梁振华为首的编剧团队面对的第一道课题。
      
       文汇报:剧中记述1921年到1927年的毛泽东,这段时期的故事有何特殊意义?
      
       梁振华:1921年,参加完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回到湖南,这是全剧开篇。尾声,1927年,毛泽东在长沙板仓与杨开慧和孩子们告别,准备踏上新的革命征程。那六年时间,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还在复杂的革命局势中寻路,青年毛泽东也在实践与思想的互相印证、反复检验中问道。剧中我们能看到毛泽东从上海到长沙、广州、武汉、南昌,几经辗转。一路上,他积极执行党的决议、政策,发展组织、改造劳工会继而领导工人大罢工、宣传革命思想。但并非一路激越壮怀,更多时候,他在实践中思考中国革命的同盟军、领导权、农民问题、武装斗争路径等,又在形成思考后付诸实践去检验。
      
       这六年间,北洋政府军阀割据,国内外情势复杂,尤其在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中山舰事件爆发,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错综的局势里,彼时在两党内均有职务在身的毛泽东,他的个体成长、思想的成熟,是建立在他对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多方力量交汇的认知基础上,建立在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倡导上,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所形成的。
      
       文汇报:可以说,《问苍茫》是关于青年毛泽东寻路问道的思想史?
      
       梁振华:的确。我们想从史料文献中爬梳细节,梳理出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史、人格史。在这六年历程中,毛泽东经历了从中央机关到地方组织机构、从教室到矿坑、农村的复杂多样的磨练。行进过程中,他通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认识到中国最广大的群体是农民,并进而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经1926年12月中央汉口特别会议的党内争论之后,他返回湖南农村开展实地调查,汇聚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的探索,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历史自觉性,展现了我们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优良作风形成的历史过程。通过故事、细节的映照,观众能得出答案——这是“两个结合”中第一个结合的胜利;也是当我们把毛泽东放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骨干这个位置上来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大问题。
      
       在确凿无疑的史实“缝隙”里,晕染革命家的诗与情
      
       《问苍茫》播出后,网络评论区和弹幕上常能见到“诗意”“温情”“激情”的赞赏。诗意流淌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台词间,也见诸水、灯、路等画面意象;而只要镜头转向毛泽东的家庭、他的“社交网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关情总能扣动人心。
      
       文汇报:作为一部纪念毛泽东为题、以青年毛泽东为绝对主角的电视剧,《问苍茫》其实在许多历史人物身上都颇费心思进行了刻画。
      
       梁振华:对重大革命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创作的原则,历史的刚性框架必须严格遵从。为离历史更近、更真、更诚一点,我们组织了三次系统性的采风,去往长沙、韶山、安源、广州、上海、武汉等数十个地方的红色遗址、纪念馆等,搜集数百位历史人物的图文资料、阅读史料近千万字,并与党史专家多次座谈,随后闭关创作近200天,交出剧本。
      
       但革命家的故事、党的故事又总是常写常新的。关键在于从确凿无疑的史实之间找到“缝隙”,用戏来呈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历史之间各种关系的丰富与复杂。《问苍茫》大约有40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其中至少350个有着人物原型。其中有毛泽东的革命引路人,孙中山是“一个真正无私的人”,陈独秀“为国家和民族负责”,李大钊“保持细节、以理服人”;有与毛泽东并肩作战的战友、学生,蔡和森“做革命路上的同路人”,瞿秋白“儒雅、热血、浪漫”,周恩来“热血与朝气中的青年伟人”,蒋先云“坚毅而温柔、平凡而伟大”;有散发女性光辉的革命者,杨开慧“是妻子、是母亲、也是真同志”,杨之华“突破世俗的枷锁”,邓颖超“勇敢追求、无私奉献”……这些人物与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等轮番上阵,共同构筑剧的历史质感。
      
       文汇报:我们看到毛泽东和家人们的日常生活占据了不少篇幅。
      
       梁振华:哪怕风云激荡的革命史,也非每天都行走在疾风骤雨中。作为一部以毛泽东为主角的电视剧,他的家庭戏也是我们着力雕琢的。家庭戏是塑造、丰满人物的必要部分,也是我们在历史的“缝隙”中挖掘出这位革命家最温情的段落。
      
       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我们被一张“不完美的全家福”深深触动。杨开慧烈士1924年在沪期间与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的合照,也是这个家庭唯一留存的全家福。但明明拍摄时一家四口在场,可出于党的保密规定,照片中独缺毛泽东。而剧的尾声,1927年,毛泽东准备离开板仓,杨开慧也要带着孩子回韶山,此一别竟是永诀。
      
       我们也从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里提取情感。那是他于1959年、阔别家乡32年后重返故土时所写。那一趟返乡,父母交给他照看的两个弟弟未能回来,曾陪他一起回乡闹革命、教乡亲们唱《金花籽》的杨开慧未能回来,曾代他回乡祭祖的长子毛岸英也未能回来……伟人的凡人一面,能让观众从人之常情去度伟人内心,更显伟人之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