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2-22 第27,81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闽剧和五音戏相继来沪

上海小剧场里的“虾油味”与“酸甜味”

闽剧《银筝断》剧照。 五音戏《长生》剧照。 (均主办方供图)制图:冯晓瑜
       ■本报实习生 孙彦扬
      
       记者 王筱丽
      
       稀有的地方剧种如何贯通艺术语汇?拥有4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戏曲艺术如何对接年轻一代?这几天,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盛,闽剧《银筝断》和五音戏《长生》前昨两晚接连给出了她们的答案。两个剧种一南一北,闽剧中独特的“虾油味”与五音戏中灵巧的“酸甜味”在小剧场扑面而来,此番来到戏剧大码头,两部作品皆是首次出省。在这片当代戏曲的实验田,主创与观众共同收获台前幕后的创新果实。
      
       古老剧种来沪,与小剧场碰撞火花
      
       闽剧和五音戏已走过400余年的岁月,两个剧种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来自福建福州,用福州话演唱与念白,福州闽剧院院长、《银筝断》艺术总监杨东称其为“拥有浓厚的虾油味”;五音戏来自鲁中地区,唱念皆有山东方言的风采,而其灵动婉转的风格又有别于其他山东戏曲,被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副院长、《长生》导演朱雷声称为“酸甜味”。
      
       闽剧《银筝断》聚焦“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轻的骁将与几乎被历史湮没的爱国才女,首次将福州人林旭和沈鹊应的爱国、爱情故事搬上戏曲舞台。杨东告诉记者,这部戏在福建巡演期间在高校中引发不小反响,这说明爱国主义的作品对年轻人具有启发性,而这样一对年轻夫妻的故事又很适合小剧场创作。五音戏《长生》则改编自聊斋故事《水莽草》,以三娘、祝生、孔生叙述三条脉络,增加向善的人物设计,使戏曲更有温情又不失戏剧性。自上世纪60年代初,生长于淄博的聊斋文化便成为五音戏的重要题材,朱雷声也曾在聊斋故事《云翠仙》扮演梁有才,他说:“延续这一传统,我们这次通过小剧场形式来讲一讲我们的‘蒲文化’。”
      
       小剧场精巧的演剧空间对作品的表现手法提出了新要求,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一呼一吸都会被观众捕捉到。朱雷声对此感同身受,“小剧场需要创作者深层次剖析人物,拎出最精的部分,往人心里走。我更注重演员的表情细节与身段幅度,会用五音戏特有的程式,例如‘飘眉’‘送目’‘飞老鸹’,体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在大幅度动作中,也会使用斗篷、鬼步、口叼酒碗儿等传统程式。”
      
       小剧场中,幕景与服装的更替有限,但这恰恰成为地方剧种特色声腔的用武之地,声腔韵味与演员情绪相呼应,最终聚焦的是人物的“心与面”。杨东说:“闽剧的曲牌音乐十分漂亮,极富感染力,所以我们也有胆量把《银筝断》的重点放在演员的唱腔上面。”《长生》则通过拓展传统唱腔与配器的表现形式,来增强角色的感染力。
      
       “青春风暴”让戏曲“活在观众的眼睛里”
      
       在看到越来越多地方剧团加入到小剧场创作中后,朱雷声认为五音戏自然不能缺席,“这个舞台就是要从新锐性、思想性出发,现在古老剧种需要年轻人的‘喜爱’,更需要‘宠爱’年轻人”。
      
       小剧场戏曲的年轻态表达是多方面的,从主创团队到演员,再到乐队的年轻化,古老戏曲艺术正在进行这一波“青春风暴”。《银筝断》中,90后小生杨帅搭档闽剧院青年当家花旦黄秀春;《长生》更是连幕后乐队都是年轻班底。这样的传承有序对于戏曲来说十分重要,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所说,“小剧场似乎言说着中国戏曲的未来,不只是舞台上的年轻化,还有舞台之后编导演团队的年轻化,这样的戏曲生态极富生命力。”
      
       杨东曾经笑谈,从台上向下望去,传统闽剧的观众席往往是“白茫茫一片”,说的是观众大多头发花白,这次带队青年演员创排小剧场作品,他逐渐看到观众席变成“黑压压一片”。“艺术有特别的沟通方式,我们特别希望古老的戏曲艺术,也能活在当代年轻人的身边,活在他们的眼睛中”。